近年除了TikTok,Instagram、YouTube也爭相推出短影音欄位。路透社
近年TikTok、YouTube Shorts與Instagram Reels等短影音平台日益普及,卻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這類內容雖然帶來短暫快感,卻可能對大腦造成長遠影響。眾多國際學術期刊的研究顯示,「短影音成癮」(Short Video Addiction, SVA)不僅會降低認知控制力、情緒穩定性,甚至可能導致焦慮、衝動與判斷錯誤等問題。
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短影音成癮有可能改變人的大腦機制。2025年《神經影像》(NeuroImage)研究指出,短影音成癮會激化大腦獎勵系統的反應機制。由於短影音節奏快速、內容密集,容易引發大腦釋放多巴胺,使使用者產生「不停滑就會錯過什麼」的心理,進一步強化沉迷行為。
但這樣的使用模式,也會同步降低大腦的「高階控制區域」活性,影響判斷力與自我控制能力。與賭博成癮類似的神經反應,使人難以中斷觀看,長期下來可能出現如焦躁、失控、睡眠干擾等戒斷反應。
《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也有一項針對大學生族群的研究指出,18至25歲的年輕族群對短影音內容極為敏感。調查顯示,逾半數受訪者每日觀看短影音超過1小時,其中有明顯焦慮、憂鬱、衝動購物或逃避行為的比例也隨之升高;研究提醒,短影音雖然具有娛樂功能,但若缺乏節制,將可能成為影響心理健康的潛在因子。
除了對大腦與心理的影響,短影音平台上的內容可信度也備受質疑。2023年美國國會科技大學(Capitol Technology University)研究指出,高達20%的TikTok影片包含不實或誤導性資訊。由於演算法傾向推薦吸睛標題與誇大敘述,虛假內容更容易被大量轉傳。
而《電腦與人類行為》2025年的研究也發現,年輕使用者普遍高估自己辨識資訊真假的能力,實際上在快速瀏覽短影音時,極易受到片面甚至虛構內容誤導。
專家強調,短影音本身並非「萬惡之源」,關鍵在於使用方式是否過度、是否有察覺自身的心理變化。若使用者在觀影後常出現焦躁、不安、無法集中注意力或自責感,可能已是成癮徵兆。
專家建議使用者,可用以下幾項措施防範短影音成癮,包括制定每日觀看上限,避免長時間滑動;優先參與實體互動與休閒活動,保持生活平衡;學習查證資訊來源,提升辨別假訊息的能力。此外,若情況嚴重,應尋求具備SVA處理經驗的心理健康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