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示意圖。資料照
衛福部為增加健保財源,將修正《健保法》,利息、股利、租金收入等補充保費由月結改為年度結算,估計影響480萬人,可挹注健保100億至200億元,預計2027年實施。
目前健保除了費率5.17%的一般保費,還有6項補充保費來源,其中高額獎金全年超過當月投保金額4倍部分、兼職薪資所得超過公告最低工資、以及執行業務收入、利息所得、股利所得、租金收入等「每筆」金額超過2萬元,要繳2.11%補充保費。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指出,明年將啟動修法,改以年度結算制度,租金、利息與股利1年累計逾2萬元,收取2.11%補充保費等。衛福部社會保險司代理司長陳真慧昨表示,租金、利息和股利過去沒有結算,民眾可能會拆單,將收入控制在2萬元以內,未來改成年度結算後,預估影響480萬人,可增加健保財源100億至200億元。
陳真慧也提到,補充保費單筆扣繳上限,也將由現行1000萬元提高為5000萬元;獎金扣繳部分,目前以個人薪資4倍為準,未來將改為最低工資4倍,以明年最低工資月薪2萬9500元為例,獎金超過11萬8000元就要繳補充保費。
針對補充保費改革,投資專家陳重銘昨在臉書表示,對存股族而言,必須注意2點:扣繳上限部分,因為從1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費率維持2.11%。假設年領2000萬股利,原本的上限是1000萬,所以只要繳交1000萬X2.11% = 21.1萬補充保費;如果提升到5000萬,那麼就要繳交2000萬X2.11% = 42.2萬元。對於股利大戶來說,補充保費只是零頭,最重的還是所得稅,所以通常會開設投資公司來節稅,投資公司也不用繳交補充保費。
至於會影響到一般投資人的,則是年度結算部分,目前的補充保費採「單筆計算」,例如是月配息的ETF,如果每月領1.99萬元,因為沒有超過2萬的門檻,所以不用繳補充保費。如果改成年度結算,那麼一年領到的股利為1.99萬X12=23.88萬,要繳交23.88萬X2.11%=5千元的補充保費。
陳重銘提到,這將延伸出另一個問題,過去的補充保費都是直接從股利中扣除(就源扣繳),如果改採年度結算,就無法提前在股利中扣除,所以隔年要結算再申報跟繳費,「可以說擾民嗎」?
那麼要如何節省補充保費呢?陳重銘指出,因為費率2.11%並不高,所以不用刻意操作節稅,例如除息前賣出棄息就不用繳補充保費,但是萬一填息又上漲,損失反而會更大。再來就是盡量挑選配息少,但是獲利成長的公司,他看上台積電的主要原因就是配息很少,所得稅跟補充保費都少,但是股價因為獲利成長而持續增加,台灣目前沒有證券交易所得稅,賺到的價差都是免稅的。
陳重銘直言,因為股利並不是穩賺,萬一貼息賠錢還要繳補充保費並不合理,但是現行的制度都把股利當成所得,可是除息的參考價算法,又不把股利當成所得,這裡就有矛盾。「反正官字兩個口,講到錢永遠贏不過政府,乖乖聽話就對了,就當作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