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救援人員在泰國曼谷倒塌的高樓建案中搜尋生還者。路透社
緬甸上週發生規模8.2的驚天巨震,不僅災情慘重,遠在千里之外的鄰國「泰國」首都曼谷,也出現多處建物損壞,甚至有1座已「建物封頂」主結構完工的大樓坍塌,讓泰國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對於此次災情,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指出,緬甸出現大地震,但泰國卻出現災情,對台灣有三大重要啟示,一是目前法規要求的建物耐震性是否足夠、二是地質安全不代表不怕地震、三是老屋風險度高,值得國內加以重視。
劉永昌指出,其實泰國並不在環太平洋火環帶,也不在主要板塊的交界處,在長期無地震的環境下,導致當地建物興建普遍缺乏「耐震」設計,早期法令也缺乏對地震災害的風險規範,使得區域耐震建築量能低落,造成災情意外慘烈。
反觀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相當頻繁,雖政府在921地震後、2002年修法提高建物耐震係數,但新法規對於建物耐震性能要求是否足夠?以雙北來說,法規僅要求新建案能耐震0.24G以上,僅以最低要求設計,即便是新屋,面對芮氏規模6、7級強震,依然可能受損或倒塌,政府如果想預防災難,可考慮進一步修法要求建物耐震性能,並對耐震建案與新工法給予更多獎勵,促使業者考慮引進國外的新耐震工法,讓「耐震宅」加速遍及市場。
劉永昌提及,過去大家認為泰國幾乎不可能發生地震,但本次災情直接破功,意味著即便大地震不易發生在當地,但「遠距強震」地震波來襲的風險卻很難避免,緬甸強震的地震波傳遞到泰國,在曼谷盆地內和高樓共振效應下,就產生嚴重損害。
近年全台地震搖不停,很多民眾紛紛探討,「哪裡沒斷層?哪裡地質最硬?」想尋覓最安全的居住處,但有全台地質最硬、最安全區塊的桃園市,震後也出現不少建物災情,還有屋齡不大的建物被貼上屬於危險建物的「黃紅單」,甚至出現疑似結構柱受損的狀況,顯見地震危害風險無處不在,況且台灣地狹人稠,強震一旦發生,有哪裡真正安全?
劉永昌表示,根據報導泰國受到強震波及,有一座興建中的建物坍塌、淪為廢墟,畫面令人怵目驚心,該建築已「建物封頂」,代表主結構已完工,理論上應該較老屋更為耐震,結果卻出現倒塌的情況,新屋都不耐震,該區域老屋在餘震不斷之下,居住風險相當高。
建物結構強度是損耗品,依照內政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國內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高達515萬宅,占住宅存量高達5成5,台北市超過7成,早期性見的房屋大多耐震力不高,歷經多年、多次地震後,耗損都相當嚴重,房屋過去不倒,不代表可撐過下次大地震,倘若民眾發現「龜裂、漏水」等問題就是一大徵兆,該多留心。
劉永昌提醒,如果住戶對於房子居住安全已產生疑慮,建議可先請結構技師加以評估,並考慮加速進行都更或危老重建,況且,一棟安全的建築物,須兼具「好的結構規劃與耐震設計」與「良好的施工品質」,近年地震天災不斷,民眾對建物耐震力要求一定要提高,都能比照日本要求建物能耐0.4G強震的標準,再搭配好的施工品質,自然就能大幅降低地震危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