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文看懂】德國大選結果六大看點

    2025-02-24 22:21 / 作者 陳家齊
    將領導組閣的德國基民黨黨魁梅爾茲。路透社
    德國國會大選在2月23日落幕,由蕭茲領導的執政黨社民黨(SPD)毫不意外輸掉選舉,但有可能與票數第一的基民黨(CDU)共組政府。而德國極右派的另類選擇黨(AfD)獲得歷史性的大勝,躍居國會第二大黨。

    這次的德國選舉備受矚目,以下是六個觀察點:

    組閣困難重重,但比預期稍好

    基民黨黨魁梅爾茨的組閣選擇非常有限,唯一可行的方案是與蕭茲領導的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他的基民黨/基社盟(CDU/CSU)聯盟與社民黨加起來,總共擁有國會630席中的328席,勉強能組成執政聯盟。

    梅爾茨希望能在復活節前達成協議,但這將是一個挑戰,因為雙方必須協調截然不同的經濟與移民政策。德國經濟已連續兩年衰退,而梅爾茨在競選期間大力推動的限制非法移民政策,也是爭議焦點之一。

    儘管如此,情況還算樂觀,因為梅爾茨原本可能需要同時拉攏環保政黨綠黨來組成多黨聯盟,但最終避開了這種更複雜的局面。

    德國傳統政黨繼續式微

    二戰後,基民盟/基社盟與社民黨一直是德國的政治主導力量,但近 20 年來,這兩大黨的支持率持續下滑,政治版圖變得更加分裂。

    這次選舉的結果顯示,這兩大黨的總得票率創下德國戰後最差紀錄。社民黨僅獲得 16.4%,創下歷史最低;基民黨的聯盟則拿下 28.5%,為史上第二差成績。

    這次選舉也是戰後德國史上,第二次出現贏得最多選票的政黨支持率低於30%,上一次是在2021年,連續兩次大選德國的傳統大黨表現都不理想。

    而曾在戰後德國長期扮演關鍵第三黨的傳統政黨自由民主黨(FDP),這次甚至無法跨越5%的門檻,完全退出德國國會。

    極右翼在前共產德國強勢,東西德持續深刻分裂

    極右翼、反移民政黨AfD,在前東德地區成為最強勢政黨,鞏固了長期在該地區的支持基礎,並在去年贏得了第一個邦選舉。

    在東德,除了柏林與其周邊的少數選區外,這次大選中其他政黨都無法撼動AfD的領先地位。

    在人口占多數的西德地區,雖然AfD落後於梅爾茨的基民黨聯盟,甚至被部分其他政黨超越,但仍然拿下了 20.8% 的全國選票,創下戰後德國極右翼政黨的最佳表現。

    年輕選民推動極左派復興

    儘管AfD是這次選舉中增長最快的政黨,但最令人意外的是「左翼黨」(Die Linke)的強勢回歸。

    選戰初期,左翼黨被認為可能會完全消失,但最終以8.8%的得票率跨越5%國會門檻,強勢回歸,主要依靠年輕選民的支持。

    左翼黨透過自由派的社會與移民政策、對富人徵重稅的經濟主張,並搭配精準的社群媒體行銷,成功吸引選民目光。

    此外,左翼黨還受益於選舉期間的政治極化。當梅爾茨向國會提交加強邊境移民管制法案時,該法案是在AfD 的支持下通過,進一步刺激左翼選民的動員。但由於梅爾茨的保守派聯盟長期拒絕與左翼黨合作,因此該黨不太可能加入政府。

    烏克蘭仍可期待德國的支持

    梅爾茨一直是烏克蘭的堅定支持者,他週一在 X 平台上表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讓烏克蘭擁有強大實力。」

    他強調,「為了實現公正的和平,受到攻擊的國家(烏克蘭)必須參與和平談判。」

    在現任總理蕭茲的領導下,德國已成為烏克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武器供應國。然而,梅爾茨曾批評蕭茲政府援助力度不夠,特別是拒絕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長程巡弋飛彈。

    至於德國是否會出兵參加可能派駐烏克蘭的維和部隊,梅爾茨與蕭茲一樣,至今仍未給出明確答覆,認為「現在討論此事還為時過早」。

    蕭茲敗選的原因

    蕭茲在2021年的選舉中,以「最穩健的選擇」形象驚險逆轉勝,但他的政府很快受到烏克蘭戰爭、能源危機與通膨衝擊,導致執政聯盟內部爭吵不斷、溝通不良,最終導致支持率崩盤。

    他最近坦言,自己「或許應該更早結束這個聯盟」。

    這次提前舉行的大選中,蕭茲試圖再次上演逆襲,但太多選民,甚至他自己的黨內成員,都已對他失去信心,最終導致慘敗。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