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景觀。路透社資料照片
香港近來有多家餐飲老店宣布關門大吉,來自中國大陸的連鎖品牌卻大舉進駐。《日經亞洲》報導,從餐飲、運動服飾、珠寶等各項產業,來自中國的品牌正在重塑香港的商業風貌,讓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都市愈發相像。
六月中旬的一個週五晚上,香港最熱鬧的旅遊與購物區尖沙咀熱鬧非凡,但位在中心地帶的「王子牛腩牛雜粉麵專家」空無一人,與隔壁的中國連鎖品牌「和府撈麵」人氣有天壤之別。
報導稱,和府撈麵空間寬敞、裝潢時尚,但價格與王子牛腩粉相近。王子牛腩粉一名40多歲的馮姓女員工感嘆:「他們去年12月開張後,就搶走我們一半的生意,因為他們背後的中國老闆有的是錢,裝潢高檔又氣派。」
和府撈麵總部位於江蘇,在中國的分店有500多家,目前在香港也開了5家分店。
美團燒錢補貼成外送龍頭 中國電動車取代特斯拉「和府撈麵」只是眾多進軍香港的中國品牌之一。從手搖飲、連鎖餐廳、運動服飾、電動車到黃金珠寶,如今中國各行業品牌都在大舉進駐香港。
《
日經亞洲》指出,這些表面的變化其實呼應了更深層的政治轉變。自香港5年前實施由中國制定的《港區國安法》,北京對曾經高度自治的香港的控制已更加嚴厲。
報導稱,部分中國企業將香港視為向海外擴張的測試市場。以中國外送巨頭「美團」為例,該公司2023年首次踏出中國大陸,在香港開設針對海外的品牌「KeeTa」,藉由大舉補貼的折扣策略,打垮原有的外送品牌,迅速成為香港的外送龍頭。10年前進入香港市場的英國平台Deliveroo,已於今年3月退出。
如今,美團已將在香港累積的經驗應用在中東與巴西市場。
中國品牌在香港崛起的跡象隨處可見。2022年以前,香港電動車市場幾乎被來自美國的特斯拉(Tesla)壟斷,中國品牌難覓蹤跡;如今,香港新登記電動車中有7成來自中國。
報導稱,這波中國品牌湧入,與香港近年遭遇的動盪息息相關。自2020年疫情與國安法上路後,尖沙咀等熱門觀光地區店面空置率飆升。雖然今年5月零售銷售微幅回升,但在此之前已連續14個月下滑。港府宣稱,原因是消費習慣轉變、港元強勢,以及港人頻繁出境。
觀光業依賴中國 陸客卻瘋「窮遊」另一方面,如今香港觀光大幅依賴中國大陸遊客,今年前5個月陸客佔所有訪港旅客的75%,但由於中國經濟放緩,陸客已不再如以往大手筆消費,近來中國社群媒體還掀起「窮遊香港」、夜宿麥當勞的風潮,讓香港並未顯著受益。
在尖沙咀,一名來自中國遼寧的40多歲旅客向《日經亞洲》說:「我要在香港停留四天,但我一毛錢也不想花。」
她說:「以前我會來買包包和手錶,但現在這些精品在大陸就能買到,價格也沒什麼差別。如果不是因為工作,我不會專程來香港玩。」
2024年,由港府協助設立的中國大陸企業數量共273家,首次超過外資企業;涵蓋科技、金融服務、家族辦公室、旅遊業與消費品牌;2022年還只有92家中國大陸企業赴港設點,外資企業則有266家。
「高才通」簽證促使大多發陸客報導稱,來自中國大陸的手搖飲與中式餐飲連鎖快速增長,包括茶極、蜜雪冰城、奈雪、喜茶,以及主打烤魚、酸菜魚、麻辣拌與羊肉粉等店家,接連進駐尖沙咀、中環與新興商場。陸資零售品牌如李寧(運動服飾)、老鋪黃金(珠寶)也積極拓點。
不僅零售市場面貌轉變,香港的城市人口結構也在改變。國安法實施後,數以萬計港人移民海外;自2022年以來,則有近10萬名中國大陸人士則憑藉港府的「高才通」簽證移居香港。對他們來說,香港在教育、醫療與資本自由流動方面仍優於中國大陸。
在中國資本大舉進駐的情況下,香港本地餐飲業今年已出現密集結業潮。有30多年歷史的鴻星中菜館7月2日關閉最後一家分店;有33年歷史的海皇粥店6月宣布關閉最後7家分店;經營逾40載的大班麵包西餅6月也關閉全部9家分店;開業44年的連鎖茶餐廳金裝燉奶佬,最後一家分店也在5月底關閉。
王子牛腩粉的馮姓女員工也憂心不已:「我不知道我們還能撐多久。我們真的很擔心,再虧損下去,可能也要被迫關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