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罷免團體在台北的集會。美聯社
台灣近幾個月來處於大罷免熱潮中,北部與中部街頭經常可見罷免團體呼籲連署、投票,支持者與反對者發生衝突的新聞屢見不鮮。英國廣播公司(BBC)25日以「一場針對『親中』立委的大罷免如何撕裂台灣社會」(How a vote targeting 'pro-China' lawmakers has split Taiwan)為題,描述台灣社會近期面貌。
BBC在這篇大罷免前一天發布的報導提到,大罷免結果或許會改變台灣權力制衡狀態,但也加深了分歧,罷免和反罷雙方「都自稱要拯救台灣民主」。
支持罷免的一方BBC描述,去年1月大選時,民進黨的賴清德贏得總統,藍白營拿下立院多數,接下來的幾個月,藍白阻擋民進黨法案、通過一些爭議法案,例如限制憲法法庭權力、砍預算、提高罷免門檻等,引發部分台灣民眾憤怒,認為這「阻撓民進黨執政、強化在野黨在國會的權力」,遂於去年5月開始進行抗議,即「青鳥行動」。
青鳥們認為藍白受到中國影響,推動親中議程。雖然國民黨否認,但國民黨立委去年訪中、受到中共高層王滬寧親自歡迎,很難令人不質疑;青鳥發起罷免連署,藍營也對一些綠委採取同樣反制行動。BBC指出,台灣以前也曾有罷免案投票,但從未一口氣出現這麼多罷免案。
BBC採訪的罷團支持者、39歲攝影師鄧璞(Deng Pu)說,他過去大部分時間都不覺得自己是政治活動家,但他對部分立委的不民主行為、中國對台灣立法院的干預感到憤怒,「我們是公民……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社會堅守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鄧璞承認,有幾名立委罷免案都在國民黨票倉,即使罷免成功,藍營也可能在補選時再次拿回席次,但他仍堅持「大罷免是值得的,因為這是修正我們民主的方式」,無論結果如何,這都能向所有政黨發出「必須尊重台灣人民最新意願」的信號。
鄧璞也承認,許多青鳥都是民進黨支持者,但他否認罷團有收受民進黨贊助,強調是自發性的,「我們也不在乎民進黨能不能贏得補選,我們更重視的是有一個正常的國會,一個不親中國、不親中共的國會」。
鄧璞還稱,他對民進黨的溫吞也很不滿,「從最一開始的罷免連署到現在,罷團一直告訴民進黨,公民都在這裡,而且我們為數眾多……我們一直強烈呼籲民進黨加入我們」。
2025年7月24日,罷免團體在台北的集會,一個小女孩拿著同意罷免的標語。美聯社
反對罷免或無感的一方反對罷免的一方並不相信民進黨沒有涉入。BBC也指出,民進黨起初試圖和大罷免保持距離,後來還是選擇表態支持,身為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出面表示,民進黨要與民意接軌,罷團進行「護國大繞境」時,賴清德下令全體黨公職要配合協助。
這不免會讓反對黨質疑,大罷免和青鳥運動根本是民進黨暗中策劃,畢竟能從中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民進黨。
藍白營也發動反罷示威,上周末在新北市板橋的集會上,上台發言者譴責大罷免,並指責賴清德是台灣法西斯、獨裁者,並播放了諷刺賴清德是希特勒的影片,把他修圖成希特勒的模樣,畫面上寫著「賴元首」,並批評民進黨正在實行「綠色恐怖」。
BBC指出,所謂賴元首、綠色恐怖的說法和中國有所呼應,例如國台辦曾指責賴清德「以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在野政黨」。
參加反罷集會的68歲穆姓民眾(Mu Zili)表示,罷團想罷免的立委,都是拿到該選區多數選票才當選的,「如果他們做不好,下次選舉就會被趕下台,為什麼要用這種惡劣的方式把他們趕走?」
穆女士說,這些立委之所以被鎖定,「只因為他們是國民黨的」,而青鳥則是民進黨側翼,「不能用一次大罷免幫一個政黨去打倒另一個黨,這不是民主」。穆女士承認自己是國民黨支持者,「但我不是反對民進黨,我來這裡不是因為我支持國民黨,而是為了捍衛民主」。
BBC話鋒一轉,提到藍綠之外,也有很多人持觀望態度。BBC上週末採訪了幾名路過板橋反罷示威的民眾,他們對大罷免都感到很困惑;43歲板橋林姓居民(Peggy Lin)說,「我其實不大清楚這是怎麼回事,沒在關注這個……所以我沒什麼意見。我會再了解一下狀況,投票當天憑感覺決定」。
2025年7月25日,反罷團體在台北的集會,一名男童激動吶喊。路透社
專家看法BBC指出,專家分析認為,無論大罷免結果如何,都會對台灣這已經高度分化的社會留下深遠影響。台灣政治鬥爭激烈,立法院議場內多次發生肢體衝突,社運人士遭肉搜、網路酸民攻擊。罷團成員鄧璞稱,他和伙伴曾在街頭遭遇反罷民眾推擠或攻擊。
BBC也提到,大罷免過程時有醜聞,例如連署文件有大量偽造簽名,無論是罷免藍委或綠委的都有。
澳洲國立大學台灣研究計劃學者宋文笛表示,這次投票凸顯的是,政治人物4年任期「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看表現、定期檢驗,「政治對立恐怕進一步惡化」,但大罷免同時也為政治行動創下新的範例,對綠營支持者來說尤其如此。宋文迪認為,這對台灣公民社會的韌性是正面影響。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中心學者莊嘉穎表示,若大罷免成功,將對政治人物傳達一個訊息:不能偏離民意太遠,否則將付出代價;若大罷免失敗,政治人物會更加為所欲為,進而加劇社會分裂,「政客之後可能輕易把大罷免視為一個無法突破同溫層的公民社會活動」。
而如果大罷免結果是五五波,莊嘉穎認為,藍綠就可能必須妥協、共同努力,對台灣不一定是壞事。
最終,26日投票結果出爐,針對24名藍白營立委和新竹市長高虹安(停職中)的罷免案全數被否決,所有罷免案的不同意票均多於同意票,自去年5月來開始醞釀的大罷免,經過約14個月的時間後,以大失敗收場。
這期間,國際上除了既有的俄烏戰爭、以色列持續轟炸加薩,今年更有川普關稅、南韓總統尹錫悅被彈劾下台及提前大選、以伊衝突、泰柬衝突、泰國總理下台、日本執政聯盟敗選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