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罷免團體在台北的集會。美聯社
台灣公民團體對在野黨立委發起大罷免行動,7月26日對24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投票全未通過。美國彭博新聞分析,這樣的結果將讓中國和國民黨擁有攻擊賴清德總統的新籌碼,恐加深政治僵局,讓賴總統更難推動強化抵禦中國的防衛政策。
彭博新聞指出,在投票前,外界曾預期部分藍營立委可能被罷免,甚至樂觀期待民進黨可奪回國會多數優勢,但投票結果是24位國民黨立委全部保住席次。
如今,國民黨與民眾黨的藍白陣營仍維持在立法院62席對51席的優勢,持續握有重大政策的否決權,包括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 3%以上的目標。
智庫「國際危機組織」(Crisis Group)東北亞高級分析師楊晧暐(William Yang)表示,中國很可能利用這次結果,放大「賴清德政府不再獲得多數台灣人民支持」的說法,藉此削弱賴政府政策的正當性。
大罷免行動主打國民黨「親中賣台」的訴求,由公民團體發起;民進黨最初保持距離,後來也加入支持。
報導稱,若成功翻轉在野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席次,賴總統將有更多空間推動增加軍費等政策,也有助於安撫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
川普曾要求台灣向美國支付「保護費」,川普政府官員也曾要求台灣大舉提高防衛支出。然而在大罷免失敗後,賴政府在政策上恐須做出更多讓步。
罷免結果也可能讓北京當局更加肆意批評賴清德。分析稱,北京維持與台灣親中在野黨的聯繫管道,試圖孤立賴清德。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峻豪就指出,大罷免失敗「可能讓北京認為賴清德的抗中立場已陷入瓶頸」。
張峻豪表示,北京可能繼續對賴政府施加經濟壓力,也為國民黨主張的兩岸交流鋪路。
罷免投票翌日,中國國台辦發表聲明稱,選舉結果證明「民進黨的政治操弄」不得人心,「假民主、真獨裁」。
報導稱,雖然藍白兩黨已通過提高部分軍事預算,但也設下層層監督機制。民進黨指出,這些監督措施拖慢了重要國防專案,例如國造潛艦計畫。在罷免威脅解除後,國民黨可能會對軍事預算提出更多挑戰。
分析指出,大罷免失敗也可能解除在野黨採取溫和立場的壓力。
報導提到,藍白立委自2024年1月就職後,已過一連串爭議性法案,上週五(7/25)也再度否決7名大法官提名人選。目前司法院大法官人數只有8位,低於法定的10人門檻,憲法法庭形同癱瘓。
大罷免的結果令許多分析人士感到意外。東吳大學政治學教授蘇子喬表示,結果顯示罷免運動主打的「反中、反共、保台」訴求未能打動多數選民。他認為,選民關心的仍是民生與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