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東部海域發生規模8.8強震引發海嘯,海浪淹沒北庫里爾斯克一沿海小鎮。路透社
俄羅斯遠東地區堪察加半島外海30日發生規模8.8強震,日本、夏威夷、台灣等地皆發布海嘯警報。迄31日為止,各地未傳重大災情,俄國政府也宣稱無人傷亡。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場強震是1952年北庫里爾斯克9.0強震以來,俄國經歷的最大地震。這場強震也令人想起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與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皆因海嘯造成慘重災情。
儘管30日的堪察加強震能量驚人,目前卻未傳出重大災情,BBC分析箇中原因。
首先了解當地板塊構造:太平洋板塊與鄂霍次克板塊堪察加半島雖然地處偏僻區域,卻位於「太平洋火環」地震帶,這條地震帶上的地殼與火山活動相當頻繁,根據英國地質調查所,全球的地震有8成都發生在太平洋火環地區。
在堪察加半島外海,太平洋板塊正以每年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移動,這不過是人類指甲生長速度的2倍,但就地質構造標準而言,已經是很快的。
太平洋板塊與較小的鄂霍次克板塊相鄰,太平洋板塊屬於海洋板塊,由高密度的岩石組成,碰上密度較低的鄂霍次克微板塊時,會沒入其下。太平洋板塊下沉、接近地心,溫度就隨之升高,並因高溫融化,最終消失。
然而這個過程並非絲滑順暢的。板塊之間經常會在相互碰撞時卡住,導致上層板塊被往下拉扯。這個板塊摩擦、拉扯的過程可能持續數千年,過程中累積的能量有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突然釋放,也就是「大型逆衝區地震」(megathrust earthquake)。
倫敦大學學院環境地震學講師希克斯(Stephen Hicks)指出:「通常當我們想到地震時,會把震央想像成地圖上的一個小點。然而,像這樣大的地震,斷層斷裂的範圍會達到數百公里。正是斷層的巨大滑動量和面積,才會產生規模如此高的地震。」
史上有紀錄的最嚴重「大型逆衝區地震」,是1960年智利(規模9.5),1964年阿拉斯加(規模9.2),以及引發南亞海嘯的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規模9.2至9.3)強震。
為何這次地震不像過往強震引發大海嘯那般嚴重?海嘯通常由海底地震引發,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不同於一般的海浪,海嘯是一種波長極長的重力波,能夠以非常快的速度傳遞,在深海地區可達時速800公里,速度與客機相當。
而且,海嘯的浪高會隨著海水深度減少而增加,也就是愈靠近陸地,浪高愈大。雖然靠近陸地時海嘯速度會降低,但因為浪高增加,會形成最高可達數十公尺的「水牆」。
強震不一定會引發大海嘯。30日的堪察加強震在俄國東部一些地區出現4公尺高的海嘯,是目前全球觀測到的最大紀錄,與2004年南亞海嘯的最高51公尺相比明顯較低。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地質構造學教授麥尼爾(Lisa McNeill)解釋:「海嘯波浪的高度,也受到當地海岸附近海床形狀以及海嘯到達陸地之地形的影響。這些因素,加上沿海地區的人口密度,決定海嘯影響的嚴重程度。」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堪察加強震的震源深度僅20.7公里,屬極淺層地震。通常極淺層加上高規模的地震會引發更大的海嘯,希克斯認為:「一種可能性是,海嘯模型可能對地震深度的估計偏向保守。有可能實際地震深度再增加20公里,如此一來,實際上會大為降低海嘯波的振幅。」
此外,地震發生在偏僻且人口較少的俄國遠東地區,也是災情較不嚴重的因素之一。
重點:更好的預警系統發揮了作用能夠讓這次強震引發海嘯的災情大幅降低,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早期預警系統」的進步。
位於太平洋火環帶上的許多國家都設有海嘯中心,透過預警系統迅速對民眾發送警報並通知避難。
在2004年南亞海嘯時,這種預警系統並未設立,因此許多民眾未能及時避難而喪生。南亞海嘯侵襲14個國家,造成逾23萬人罹難。
由於現今科學尚無法預測地震,因此有效的預警系統極為重要。
日本就是預警系統相當完善的國家,30日強震發生後,氣象廳立即發出海嘯避難警報,全國疏散近200萬人。身處經常發生地震的日本民眾防災意識相當高,位於警報區的民眾第一時間皆迅速朝高處及避難所移動,降低可能發生傷亡的風險。
不論海嘯實際到達高度為何,立即遵循指示避難,是降低遇難風險的不二法門。
麥尼爾指出,在30日的主震前10天,USGS觀測到堪察加發生一起規模7.4強震,可能就是前震(foreshock),即早期釋放能量的地震。不過麥尼爾強調,即使觀測到前震,也無法預測主震何時發生。
她說:「雖然我們可以利用板塊移動速度和GPS測量當前的運動,以及先前地震發生的時間,但我們只能利用這些資訊來預測地震發生的機率。」
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調查局(GS RAS)表示,將繼續監測該地區,並預期餘震可能會持續到下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