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和英特爾的商標。路透社
晶片業18日出現震撼消息!輝達(Nvidia)和英特爾(Intel)聯合宣布,輝達將投資50億美元(約1505億元台幣)入股英特爾,為陷入困境的後者注入資金。雙方亦宣布將互相提供晶片、推出合作產品,不過投資案未涉及給予英特爾關鍵的代工合約。
路透社報導,輝達在聲明指出,將以每股23.28美元的價格收購英特爾普通股,略低於英特爾17日收盤價24.90美元。
然而,這一價格仍高於美國政府上月
取得英特爾10%股權時,支付的每股20.47美元。
交易完成並發行新股後,輝達將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之一,持股可能超過4%。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新聞稿中表示:「這項歷史性的合作,將輝達的人工智慧與加速運算堆疊,與英特爾的CPU與龐大的x86生態系緊密結合,這是兩個世界級平台的融合。我們將共同擴展生態系,為下一個運算時代奠定基礎。」
輝達憑藉其炙手可熱的晶片推動全球人工智慧熱潮,亦成為全球市值最高企業,超過4兆美元。
這項協議同時包含輝達與英特爾共同開發 PC 與資料中心晶片的計畫,對台灣的台積電構成潛在風險。目前輝達的旗艦處理器由台積電代工,未來有可能部分轉向英特爾。與英特爾在資料中心晶片供應上競爭的超微(AMD),也可能因輝達投資英特爾而受挫。
對英特爾而言,這代表深陷經營困境的公司出現新契機。這家昔日的美國半導體旗艦企業多年來致力轉型,但成效有限。英特爾今年3月任命陳立武(Lip-Bu Tan)出任執行長,他承諾精簡營運,僅在有需求時才擴增產能。
值得注意的是,這筆交易並未涉及英特爾的代工業務。分析師普遍認為,若要讓英特爾的代工事業存活,最終仍需拿下大型客戶合約,例如輝達、蘋果、高通或博通(Broadcom)等。
不過,這筆投資仍讓英特爾在資金儲備上再添助力。上月下旬,英特爾宣布獲得日本軟體銀行20億美元投資,並從美國政府拿到57億美元補助。
英特爾財務長辛斯納(David Zinsner)上月在德意志銀行會議上曾告訴投資人,公司「現金狀況良好」,短期內不需更多資金,除非看到對下一代製程技術14A的顯著需求。
根據18日宣布的協議,英特爾計畫設計客製化資料中心中央處理器(CPU),並與輝達的人工智慧繪圖處理器(GPU)封裝。
輝達的專有技術,將讓雙方晶片通訊速度比以前更快。這種高速連結是AI市場的重要差異化因素,因為許多晶片需要串聯運作,才能處理大量數據。
這款輝達與英特爾的聯合晶片,將對正在開發自家AI伺服器的超微,以及提供高速晶片(chip-to-chip)技術、協助 Google等企業開發AI晶片的博通構成重大挑戰。
目前,輝達銷售最佳的AI伺服器僅能搭配自家晶片使用。但這項新合作案,將讓英特爾獲得與輝達同等地位,並可從每台輝達伺服器中分得收益。
在消費市場方面,輝達將為英特爾提供客製化GPU,讓英特爾能與自家PC版CPU封裝,同樣透過高速連結技術,進而有潛力在與超微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儘管在資料中心與PC市場,英特爾的x86架構市占逐漸被安謀(Arm)侵蝕,但仍擁有多數市占率。
兩家公司未透露技術合作的具體財務條件,但表示將推出「多世代」新產品。雙方主管強調,這是一種商業合作,將互相提供晶片組合產品,且不涉及授權。
近年來,輝達已進軍PC與資料中心CPU市場;同時,英特爾也嘗試銷售數款AI晶片與輝達競爭,並計劃開發AI資料中心伺服器,挑戰輝達的領導地位。
雙方拒絕公布首批聯合產品上市時間,僅強調原有的產品計畫不受影響。
發稿時間:20:03
更新時間:20:41(新增投資案合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