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東省廣州市一間服裝工廠內,一箱箱製成的服裝正等待出貨,攝於2025年4月1日。路透社資料照片
中國國家統計局今日(9/30)公布官方調查數據顯示,中國9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8,雖高於預期,但製造業活動已連續第6個月陷入萎縮。專家分析,中國目前的人均GDP僅與日本上世紀70年代末的水準相當,想在2035年前實現4.5%的平均增長率仍十分困難。
據國家統計局官網,中國9月份PMI為49.8,比上月上升0.4,雖高於路透社調查的預測中位數49.6,但仍低於50景氣榮枯線。美國財經媒體CNBC指出,自4月以來,中國製造商持續應對國內需求低迷和美國關稅上調的影響,後者已經損害中國對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出口。
但在生產指數方面,中國9月份數字達51.9,升至近半年高點,製造業活動回暖,新訂單指數則小幅上升0.2個百分點至49.7。原材料庫存指數升至48.5,表明製造業主要原材料庫存量降幅持續收窄。
最近幾週,中國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持續放緩,零售額成長連續第三個月減弱,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再次跌入負值,凸顯國內需求低迷。
中共第20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將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保銀資產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由於中國今年上半年GDP成長5.3%,只要不影響全年5%的目標,北京可能會容忍下半年經濟放緩。
麥格理集團(Macquarie)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認為,儘管中國經濟過去曾多次「打破末日預言家的預測」,但要在2026年至2035年間實現4.5%的平均增長率仍將十分困難。他估計,經通膨調整後,中國目前的人均GDP與日本上世紀70年代末的水準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