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澳洲女子長年使用Ultra Violette品牌防曬乳Lean Screen Skinscreen,仍罹患皮膚癌,事後發現產品宣稱SPF 50防曬效果不實。翻攝Ultra Violette官方Instagram
澳洲「防曬乳醜聞」上月爆發後持續擴大,當局清查市售產品,發現多種不合規範,根本不具防曬效果,目前已有18款產品被下架。
英國廣播公司(BBC)上月初曾報導,化名「瑞秋」的女子長年使用防曬乳,卻在去年11月遭診斷鼻子附近出現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令她非常震驚。
而讓瑞秋更震驚的是,經過了解,她長年使用的Ultra Violette品牌防曬乳Lean Screen Skinscreen,瓶身標示防曬係數(SPF)為 50+,但實際檢測結果僅有SPF 4。
瑞秋上月接受BBC訪問時說,身處全球皮膚癌高風險區的澳洲,她從小就有很嚴謹的防紫外線意識;只要離開屋子到戶外,哪怕只是一下子,她也會擦防曬乳。但她沒想到,相信廠商的產品標示,居然被騙這麼久。
早在澳洲消費者倡議團體今年6月發布的一份分析就發現,市面上多款知名且高價的防曬產品,其實沒有製造商宣稱的防護效果。
引爆這波「防曬乳醜聞」的Ultra Violette防曬乳,已在8月自主回收。
醜聞繼續發酵。澳洲藥品管理局(TGA)的調查進一步指出,約有20款來自其他品牌的防曬乳共享相同基底配方,並對一家檢測實驗室提出「重大關切」。
TGA 在更新聲明中表示:「初步測試顯示,這款基底配方的SPF值不太可能高於 21,部分產品甚至可能低至SPF 4。」
TGA點名21款產品,其中8款已全面回收或停止生產,10款暫停銷售,2款仍在審查。另有一款產品雖在澳洲製造,但並未於當地市場販售。
澳洲是全球皮膚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估計每3名澳洲人中,就有2人一生至少會切除一次皮膚癌病灶。澳洲出身的知名影星休傑克曼,2013年就公開鼻子罹患基底細胞癌並切除病灶,隔年又動了次相同皮膚癌手術。
休傑克曼2023年表示,在最近一次就醫時,醫師觀察到一些症狀,稱「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基底細胞癌,因此他接受檢查,所幸結果為陰性。他多次呼籲民眾要養成擦防曬乳的習慣,不分季節。
因此,澳洲的防曬品規範向來相當嚴格。這次次醜聞不僅引發澳洲消費者強烈反彈,專家更警告其影響可能波及全球,因為問題牽涉到防曬乳生產流程與檢驗機制的可靠性。
TGA表示,涉及共享基底配方的製造商Wild Child Laboratories Pty Ltd已停止生產該配方,該公司負責人柯諾(Tom Curnow)在一份聲明中表示,TGA在其工廠並未發現生產問題,他說:「近期檢測報告中出現的差異,是整個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TGA 此前曾表示正在「檢討現有的SPF測試要求」,因為這些要求可能「高度主觀」。在9月30日的更新中,TGA表示,對美國實驗室普林斯頓消費者研究公司 (PCR Corp) 進行的測試表示嚴重擔憂。
TGA 表示:「我們已經注意到,許多使用這一基底配方生產防曬乳的公司,都依賴 PCR Corp的檢測結果來支持其SPF標示。」
柯諾表示,Wild Child已停止與PCR合作,並改由其他獨立且獲認證的實驗室進行檢驗。
TGA也已通知所有使用該問題配方及依賴PCR測試的公司,並正式去函PCR Corp,但至今未獲回覆。
PCR Corp在回覆BBC的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SPF測試差異可能與「外部因素」有關。
該公司解釋說:「實驗室測得的防曬效果,只能反映當下送檢樣品的批次與狀態。實驗室之外的多重因素,包括不同批次間的製造差異、原料品質、包裝、儲存條件、產品年齡以及市場流通中的處理方式等,都可能影響最終市售產品的SPF值。」
PCR強調,防曬乳檢測只是更廣泛品質與監管流程的一部分,該流程還包含生產控管、產品穩定性計畫,以及品牌與監管機構的上市後監督。該機構說:「我們只能對我們實際測試過的樣品數據負責,無法對後續生產或銷售的產品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