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史上頭一遭!全球再生能源上半年超越燃煤 成首要電力來源

    2025-10-07 21:21 / 作者 莊蕙嘉
    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一處牧場,設置大片太陽能板。路透社
    根據全球能源智庫Ember的最新資料,再生能源今年上半年超越燃煤,成為全球首要電力來源,是史上首見。不過國際組織也指出,化石燃料長踞發電能源之首已超過半世紀,且先進國家近來對燃煤等發電之依賴有增無減,恐怕難對最新的再生能源數字感到樂觀。

    全球用電需求持續成長,而太陽能與風電的增幅強勁,足以100%滿足新增用電需求 ,並且讓燃煤與天然氣使用量小幅下降。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Ember也指出,這樣的歷史性消息背後,其實呈現出一幅參差不齊的全球能源圖像。
    開發中國家,特別是中國,領導推動潔淨能源。但包含美國與歐盟在內的富裕經濟體,對碳排放更高的化石燃料發電依賴反而增加。

    國際能源總署(IEA)另一份報告也指出,這種分歧恐將加劇。IEA預測,受川普政府政策影響,美國再生能源的成長將遠低於先前預期。

    IEA也指出,燃煤仍是2024年全球「單一最大」發電能源,且已維持超過50年的地位。

    儘管中國仍在增加燃煤電廠,但同時間潔淨能源擴張速度也遙遙領先全球,新增的太陽能與風電裝置容量超過全球其他地區總和。這使得中國再生能源發電增量仍能超過用電需求的增量,並讓化石燃料發電量下降2%。

    印度的用電需求成長較為緩慢,同時也大幅新增太陽能與風電裝置發電量,因而同樣減少燃煤與天然氣使用。

    相較之下,美國與歐盟出現相反走勢。美國方面,用電需求成長快於潔淨能源發電,使得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升高。

    歐盟則因持續數個月的弱風況與水力發電不振,導致燃煤與天然氣發電回升。

    IEA在另一份報告,將這個10年美國再生能源成長預測砍半;去年時預估,至2030年新增500GW(吉瓦),其中多為太陽能與風電,如今下修為250GW。

    這份分析是迄今對川普政府能源政策影響所做最全面的評估之一,也凸顯美中在能源轉型上的巨大差異:中國潔淨科技出口激增,而美國則致力於鼓勵全球購買更多美國石油與天然氣。

    儘管各地發展分歧,Ember仍稱此刻是「關鍵轉折點」。Ember資深分析師維亞特羅斯-莫提卡(Malgorzata Wiatros-Motyka)表示,這「標誌著潔淨電力開始能跟上需求成長」。

    今年的增量中,太陽能貢獻最大,滿足了83%的新增用電需求。全球新增電力來源中,太陽能已連續3年居首。如今多數太陽能發電、約58%來自較低收入國家,其中許多國家近年呈現爆發式成長。

    成本劇降是關鍵。自1975年以來,太陽能價格驟降99.9%。Ember指出,太陽能如今便宜到足以讓一國在短短一年內形成大型市場,特別是在電網供電昂貴且不穩定的地區。

    以巴基斯坦為例,2024年進口的太陽能板可提供17GW的發電能力,比前一年倍增,約相當於該國現有總裝置發電量的三分之一。

    非洲也正經歷太陽能爆發潮:截至6月的最近一年,太陽能板進口量年增60%。最大進口國以燃煤占比高的南非領先,其次是奈及利亞,後者以1.7GW的太陽能裝置容量超越埃及,位居第二,這大約足以滿足歐洲約18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一些非洲小國的增速更為驚人:阿爾及利亞進口量成長33倍,尚比亞成長8倍,波札那成長7倍。

    也因為成長過快,某些國家出現意料之外的挑戰。在阿富汗,太陽能抽水機的普及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威脅長期取水。學者曼斯菲爾德(David Mansfield)與衛星資料公司Alcis合作的研究警告,部分地區地下水可能在5到10年內枯竭,危及數百萬人的生計。

    英國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特納(Adair Turner)指出,全球「日照帶」與「風帶」國家面臨截然不同的能源挑戰。涵蓋亞洲、非洲與中南美洲多數地區的日照帶國家,白天冷氣用電量龐大,若採用太陽能並結合日益平價的電池,把白天電力儲存到夜間,幾乎可立即大幅降低能源成本。

    但位於風帶的國家,例如英國,障礙更大。由於風電機成本遠未像太陽能板那樣下滑,過去10年僅下降約三分之一,加上利率上升也墊高融資成本,增加近年風場建置的整體價格。

    此外,供需平衡也更困難。冬季可能出現連續數週的「風弱期」,需要電池以外的備援電源,讓系統建置與運轉成本更高。

    無論在世界哪一個地區,Ember的其他新數據顯示,中國在潔淨科技產業的壓倒性優勢依舊不受撼動。中國清潔科技今年8月出口創下200億美元新高,主因電動車銷售成長26%與電池成長23%。電動車與電池合計的出口價值,如今已是太陽能板出口的兩倍以上。
    莊蕙嘉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