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學的教授北川進獲頒諾貝爾化學獎。美聯社資料照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今天(10/8)揭曉,由日本京都大學的教授北川進為3名得獎者之一,他今天受訪對研究受到肯定,非常高興。北川進來自科研實力雄厚的「京都幫」,與台灣頗有淵源,曾為「日台生醫研討會」日方代表學者,與台灣輔仁大學、清華大學學者交流。
諾貝爾化學獎台灣時間8日下午5點45分揭曉,頒給3位學者: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約旦裔教授亞基(Omar Yaghi),表彰3人在金屬有機框架(MOFs)方面的研究。
諾貝爾化學獎今天(10/8)公布,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為3名獲獎者之一。翻攝諾貝爾獎官網
據共同社報導,北川進獲獎後出席位於京都大學的記者會,也接受來自斯德哥爾摩頒獎會場的連線訪問,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長時間的研究獲得認可,感到非常高興。」
上一次獲頒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學者,是2019年獲獎的吉野彰,另外,大阪大學的特任教授坂口志文,本月6日才獲頒諾貝爾生醫獎,坂口也是畢業於京都大學,與北川進同樣屬於「京都幫」,如今已累計17名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都來自科研實力雄厚的「京都幫」。
諾貝爾化學獎今天(10/8)公布,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為3名獲獎者之一。翻攝諾貝爾獎官網
《日經新聞》指出,北川進在相關領域耕耘多年,他於1989年擔任近畿大學副教授期間,發現含有金屬與有機物的「金屬錯體」,能夠形成具規則性、蜂巢孔洞狀的多孔質材料,並於1997年在德國化學期刊上發表該論文,引領全球對這方面的研究熱潮。
北川進也是2021年日台生醫研討會(Japan-Taiwan Symposium)的日方代表學者,當年11月曾與台灣輔仁大學、清華大學校長討論了台日合作。
根據輔仁大學
網站,2021年11月「台日生醫論壇」,北川進代表京都大學,為受邀學者之一,與清華大學玉山學者北森武彥、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的太田淳、輔仁大學的江清泉等,分別論述微流道設計、iCeMS整合科學之現在與未來、視網膜手術發展現況、兩相關節軟骨修復再生技術,分享生醫研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