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雲壤(Ream)海軍基地擴建工程由中國出資。翻攝CSIS
由中國出資升級的柬埔寨雲壤海軍基地今年完工,加上由中企BOT的德崇扶南運河,令美國及越南等鄰國擔心,中國將增加對柬國影響力與在南海的軍事力量。學者告訴中央社,中國目標如一,即犧牲鄰國利益為代價來確保霸權地位。
今年4月,柬埔寨最新基礎建設,由中國出資的雲壤(Ream)海軍基地擴建和翻新工程正式完工。它位於柬埔寨南部暹羅灣(Gulf of Thailand)施亞努港(Sihanoukville)以南30公里,距離越南富國島僅28公里。
透過兩國簽訂的秘密協議,雲壤海軍基地成為繼非洲吉布地之後,中國除南海島礁之外的第二個海外軍事設施建設。
●北京出資柬埔寨軍港 越南憂心中國南海影響力增
雲壤基地拆除美國與越南先前投資的建設,以全新的300公尺長的深水碼頭、5000噸級的乾船塢、1000噸級的下水滑道、辦公大樓及柬埔寨-中國聯合後勤訓練中心代替。
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AMTI)去年4月的衛星圖顯示,兩艘中國軍艦在該基地停泊了近6個月。部分觀察家也擔心該海軍基地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海軍的專屬基地,成為北京擴大南海影響力的工具。
旅居馬來西亞的法國籍韓國海洋戰略研究所(Kims)副研究員布蘭丁(Benjamin Blandin)在21日電訪時告訴中央社,近年來,中國一步步地大幅增加對柬埔寨軍隊的影響力,北京打造柬國軍事學院,教師均是中國人,部分訓練也在中國。
中國提供柬軍許多的載體平台或基礎設施,包括整個海軍系統,如巡邏艦,以及中國即將交付柬方的2艘輕型巡防艦。北京投資升級雲壤軍港,且可能最終握有鄰近空軍基地的部分掌控權。
然而,布蘭丁認為,「柬埔寨有足夠智慧,不會把所有雞蛋放同個籃子裡」。
他指出,柬國海軍船艦來自中國、海軍基地由中國打造這都是事實,但所有柬國海軍軍官都是在越南富國島受訓的。同樣的,柬埔寨前總理洪森(Hun Sen)的3個兒子,也都接受美國軍校洗禮。
「由此可見,或許柬埔寨有些時候別無選擇,只能對中國敞開大門,但也在努力避免完全依賴中國,包括接受非中國船艦停靠雲壤基地」。因此他分析,柬軍不會讓雲壤港專屬中國。
布蘭丁分析,根據多份報告,柬埔寨已再度逐漸開啟與美國、澳洲等的軍事合作,以多元化合作選項。
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研究員雅可布(Abdul Rahman Yaacob)到雲壤軍港進行田野調查與訪談,他去年底公布的報告也指出,柬埔寨新的政治和軍事領導層開了與澳洲等國的合作機會,將深化與柬國的國防關係,以對抗中國的影響力。
●新運河長驅直入柬國首都 中國擬有數十年營運權
除軍事基地,中國也透過另一項最新投資建設進一步控制柬埔寨經濟命脈,那就是斥資17億美元的德崇扶南運河(Funan Techo Canal)。長達180公里的運河將連結首都金邊(Phnom Penh)與暹羅灣,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環,去年開工,預計2028年完工。
越南研究員范文律(Phạm Văn Luật)在「法律雜誌」(Luat Khoa Magazine)指出,據信該項目將以BOT(興建、營運、移轉)模式貸款進行。換言之,出資與建造運河的中國企業中國路橋工程(CRBC)很可能在運河建成後的20至40年內負責營運。在此期間,柬國政府將無法干預運河運作。
布蘭丁指出,扶南運河建成後,柬埔寨多數商品不用再依賴越南進行出口,這對柬埔寨是利多。但同一時間,對環境必然造成衝擊。另一個負面後果,是讓柬國在財政與政治上更依賴中國,這也讓越南因不同層面而憂心。
部分觀察家認為,運河出海口距離雲壤港僅20海哩,若中國全面調動這兩地的軍事力量,最糟可能性是背後有中國支持的艦隊從雲壤進入扶南運河,沿湄公河逆流而上,深入湄公河三角洲腹地,威脅越南西部。
但就布蘭丁觀察,運河現階段應不具軍事用途,也不認為柬國海軍目前能有效率地透過運河載運軍隊。相較而言,他認為同樣由中國出資修建的鐵路與現代化的公路,反而可能在這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
● 中國野心從陸地到海洋 犧牲鄰國利益以保霸權
越南學者范文律擔心,中資建設的雲壤港與運河就像中共透過「一帶一路」在全球獲得使用權的數百個港口一樣,皆有「軍民」兩用特性:和平時期是商業中心,戰時可轉變為軍事用途。
軍事觀察家尼科洛夫(Boyko Nikolov)甚至憂心,一旦發生涉及台灣的衝突,雲壤基地可作為中國海軍的後勤和作戰樞紐,有助於更快部署兵力,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和作戰能力。
對此雅可布則認為,雲壤海軍基地地理位置並不理想,尤其柬、台間海域距離遙遠,中國部隊和補給跨越3000多公里公海,使其部隊暴露於美國或其他挺台盟友的潛在攔截之下,在作戰上幾乎毫無意義,中國從南海地區島嶼發動行動恐怕更有效率。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野心從陸地伸向海域。布蘭丁告訴中央社,中國與所有鄰國都有領土爭議,到處聲討土地;如今在海上,所有鄰國的合法專屬經濟海域都有部分遭到中國控制。
長期以來,分析師傾向將中國在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峽的行動視為獨立的衝突進行研究。但他認為,這4個衝突區域應該作為一個整體來評估。
布蘭丁說:「中國可能對每個目標國家採取不同行動方式,行動時間也各異,但卻形成了一條持續的緊張局勢和爭端弧線。而中國的目標始終如一,即以犧牲鄰國利益為代價來確保其霸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