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用影像改變社會!《Engage Media》為東南亞社會運動發聲

    2019-09-03 14:04 / 作者 NPOst 公益交流站

    影像文化學者郭力昕將這個年代比喻為「影像的節慶」,從短期膨脹爆發的抗議運動,至長期倡議多元社會議題的公民團體,影像在社運中擔任著轉播、串聯、實踐、紀錄的角色。



    架設媒體平台,用影像參與倡議,在西方國家行之有年,臺灣也有以紀錄片形式記錄社運的媒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以及由公民記者自行製作、上傳新聞的「PeoPo 公民新聞網」。




     



    Engage Media 是關注東南亞社會倡議的非營利媒體,以印尼為主要據點,串聯澳洲、東南亞的獨立記者、獨立攝影家、NPO、公民記者,以自製影片報導社會運動。Engage Media 會給予初學者學習拍攝的資訊,提供內容製作、影片拍攝、上傳推廣、科技倫理等協助,特別的是,作為非營利組織,Engage Media也提倡開放科技,倡導數位權利。集媒體平台與倡議團體為一身,他們希望透過科技與影像的串接,激起社會改變的漣漪。

    (圖片來源/Jakob Owens/Unsplash)

    Engage Media 聯合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Andrew Lowenthal 今年 6 月來臺參加全球之聲活動,NPOst 邀請他就在東南亞活動的切身經驗,與讀者分享影像、科技、NPO 與社會議題的合作如何發酵。

    影像重塑敘事,群眾關係再建立

    1990 年代末期,澳洲右派政黨(單一民族黨等)抬頭,被視為是白澳政策的延續,有部分的社會輿論開始歧視非澳洲白人,尤其針對東亞及東南亞裔。看到這種社會氛圍,Andrew Lowenthal 嘗試建立一個連接亞洲與澳洲的橋樑,期望藉由交流,消弭不友善的種族對立。於是他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在網路上串聯倡議,Engage Media 的輪廓逐漸成形。




    「我們最初的概念是,希望藉由對話管道的建立來連結澳洲與亞洲。後來發現,東南亞有更多的機會去發展『用影片說故事來改變社會』這件事。」




    2005 年開始,有許多倡議者在義大利、英格蘭做類似的事情,東南亞卻悄無聲息。Engage Media 在東南亞看見了可以發揮的機會,於是逐漸將社群重心轉移到東南亞。

    (圖片來源/mistermon/Unsplash)

    比起文字,影像仰賴攝影器材,涉及的技術也更為繁複,在當時,適合輸出給群眾的傳播管道也相形受限。但是相對地,影與音的組合,聲色的同時刺激,比起扁平的文字,對群眾而言,更能傳遞真實感,也更具感染力。



    「我們發現,影像在與群眾建立關係有非常大的潛力,它能在短短幾分鐘內轉變不同的敘事者,是決定如何說故事的好工具。」Andrew Lowenthal 說。



    「影像不見得是最好的傳播形式,但它是廣為人知的方法之一,傳播迅速,同時能表現人們的情感。」



    有許多 Engage Media 的使用者具有電影、紀錄片拍攝背景,Andrew Lowenthal 說,這些人對世界具有豐富的批判性思考與期待的可能性,而 Engage Media 的任務就是提供一個好的平台,讓這些人與社區建立緊密的連結,協助他們講一個好故事。



    除了影像,另一個改變人類全球視角的重要元素就是「網路」。Andrew Lowenthal 認為,網路大幅改變故事被陳述的形式,也深深影響人們傳布故事的方式。現代人面向社會連結時所提供的產出,絕大多數都必須依循網路傳播概念而設計。網路,已被視為對外溝通最重要的一條「路」,同時也是 NPO 串聯不同群體的重要路徑, Engage Media 的固定成員,大多時間都是透過網路遠端工作。



    以影片為經、網路為緯,旨在用影像改變社會的 Engage Media 創造了一個立基東南亞的倡議媒體平台,從輸出影像著手,開始了讓倡議足以發揮力量前的浩繁工作。

    從已知群眾著手,創造帶來關注者的途徑

    對非營利組織來說,「串聯」是非常關鍵的工作,水平串聯相關團體、垂直串聯社會大眾,都能幫助非營利團體的運作更為穩健壯大。



    就團體間的串聯,Engage Media 的做法是舉辦營隊,集結東南亞及全球的倡議家、記者、影片製作者,以工作坊、面對面討論、電影放映等形式,讓倡議者得以認識彼此,甚至是交換技能。今年 Engage Media 舉辦了 2 個營隊,一個聚焦在討論數位權利、網路隱私、網路監控、開放科技等議題,另一個則是協助 NPO 建立使用科技的知識。Andrew Lowenthal 說,線下串聯的目的是「試圖創造一個場域,讓人們可以互相學習」。

    (圖片來源/Mike Erskine/Unsplash)

    至於如何製造使用者與社會大眾的連結,Andrew Lowenthal 說,倡議者願意持續上傳影片、使用平台,最大的原因是 Engage Media 「積極經營與使用者關係,讓使用者認同我們的服務」。Engage Media 提供的平台連結了使用者與關心議題的受眾,使用者會在此遇到社會大眾,更重要的是,組織可以在這裡找到關注他們的人,「這就是我們比 YouTube 更有價值的地方。



    Andrew Lowenthal 補充到:「我們並沒有致力於創造廣大的觀眾,我們希望讓專業的、特定的觀眾去帶來更多關注的人。」Engage Media 上有許多議題,關心 LGBT 的觀眾,可能會號召其他人到平台上觀看影片,又或者藉由觀看平台上的影片,連結到其他社會倡議。從已知群眾著手,創造途徑,用影片傳到更廣闊的地方、讓既有群眾帶來新的關注者,平台就不必為了拉攏最大基數的觀眾而顧此失彼。



    談到社群媒體的特性,Andrew Lowenthal 認為 Facebook、Twitter 等傳統社群媒體充滿了偏誤的資訊(misinformation),同時,這類平台無法建立組織與大眾更深的連結,像 Engage Media 這種專業的倡議平台就可以彌補傳統社群媒體的不足。



    不過,與大部份媒體必須藉由 Facebook、Twitter 推播產出成果的處境一樣,Engage Media 目前也依靠社群媒體宣傳,「但我們也在開發其他替代方案,這是未來努力要做的事之一。」

    滴水成河,沖擊改變


    「一部影片就像是一滴水,水可以匯流成河,進而沖擊出社會改變。」




    Andrew Lowenthal 分享一個影片結合網路與媒體平台而改變政策的真實案例。在巴布新幾內亞與印尼的邊界,有一位巴布亞女性與一位印尼軍人戀愛,軍人後來被調離了村莊,他們的女兒當時已在母親腹中,然而父親卻再也沒有回來。這位巴布亞女性的故事被拍成影片,取名為「給軍人的情書」,片中除了傾訴對那位軍人長年的思念,也表達獨自撫養小孩的艱辛處境。

    (圖片來源/Lina Trochez/Unsplash)

    事實上,在當時,這樣的情況並非特例,根據當地天主教團體紀錄,在 1992 至 2009 前後近 20 年間,村莊至少有 19 個類似案例,被留下來的母親不僅要承受異樣的眼光,更必須同時工作與撫養小孩,然而,這個社會問題一直沒有被政府重視。



    「給軍人的情書」於 Engage Media 發布後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大量的輿論促使政府調整了相關政策,在印尼,由於牽涉到軍方,這樣的改變可說極為不容易。更意外的是,這名母親用影片帶來的回饋資金開始做起小本生意,與村裡的其他婦女努力改善經濟情況,並回過頭去協助那些和她一樣,需要獨立撫養小孩的女性。



    「給軍人的情書」讓印尼政府重新調整對邊界族群的政策,「這就是一部影片如何改變了社會。」Andrew Lowenthal 說。

    善用科技,思考公民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對於 Engage Media 現在的營運狀況,Andrew Lowenthal 給予正面評價,他認為在大家努力下,平台發展不錯,「但是永遠都有進步空間」。未來, Engage Media 想在社群媒體推播浪潮中找到新的宣傳出路、利用平台強化數位權利之實踐、提升員工訓練品質,還有對媒體而言最重要的——拓展客群。



    科技變化日新月異,對許多 NPO 來說,仰賴社群媒體、跟上科技腳步是發展的難題,在經費人力有限的狀況下,並不是每個組織都有科技人才參與其中。Andrew Lowenthal 就自己接觸 NPO 的經驗分享:「很多組織因為內部沒有懂科技運用的人,導致他們在現實的環境下遇到比從前更難以施力的經營困難。我的建議是,讓年輕人參與吧!組織中的年輕人可能可以扮演起這個角色。」這像是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在語言不斷演變的潮流下,擁有爆發似的學習熱忱與潛力的年輕角色,往往是組織改變的契機。



    談到科技在現代社會扮演的角色,Andrew Lowenthal 認為現代人太依靠科技,科技變成了一切,也因此讓人們忘記自己、忘記人與世界的互動。由於網路,所有事情發生的速度都很快,造成我們在日常生活常常找不到安全感。



    科技是一把雙面刃,它改變人們組織串聯的模式。Andrew Lowenthal 說:「因為科技網絡,我們彼此與彼此有高度相關,這可能會讓人們嘗試瞭解自己,以及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科技於社會中角色矛盾的地方在於,人們因此變成相互的一部分,卻也不是相互的一部分。人與科技的關係持續辯證中,隨著 AI 日漸可期的普及性,辯證的答案紙也越來越厚。於此同時,利用科技創造影像,去改變由人組成的社會,是 Engage Media 會繼續在東南亞發揮的公民力量。

    作者:傅觀,出處:NPOst 公益交流站



     



    NPOst 公益交流站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