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COP28】開了28次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只是「大拜拜」?一文分析其意義 

    2023-12-01 16:24 / 作者 韓政燕
    世界各國領袖及代表1日前往杜拜參加COP28會議。路透社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週四(11/30)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登場。許多人被問到這個被譏為聯合國年度氣候大拜拜的會議,第一個反映都是「啊?這是啥?」,知道的人則會反問「這有意義嗎?」

    針對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Parties,COP)今年已是第28次舉行。來自約200國的代表們開口閉口都是「攝氏1.5度」、「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這些古怪的術語。而且談了近2週後,最後的決定還不具約束力,這意味著締約方可以同意某件事,然後說一套做一套。

    而就實際層面來看,為了這場會議,上萬人從世界各地搭飛機或利用其他交通工具前往會場,製造大量溫室碳排放,根本跟這個會議的主旨相反。

    英國氣候倡議者11月30日在沙福市抗議COP28高峰會。路透社


    所以,還有必要這麼勞師動眾嗎?

    即使許多氣候觀察家常會提出上述的問題,也有越來越多人在討論,目前的COP的討論方式是否需要重大改革。但是就長期來看,COP的討論還是有其價值的,因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進展往往有如緩慢的涓涓細流,是漸進的,而不是戲劇性的事件和影響。

    以下是美聯社整理列出,COP每年開會的意義何在。

    施加同儕壓力
    COP的關鍵之一就是在公開論壇推動遵守規定,而這是透過「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的形式進行。

    石油、天然氣和煤的使用會產生造成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排放。所謂的「國家自定貢獻」,就是每個國家提出各自的計畫,制定減少使用石油、天然氣和煤的目標,以及如何應付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

    汶萊蘇丹哈山納包奇亞(左)、英王查爾斯三世和卡達國王塔米姆1日參加COP28峰會。美聯社


    在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的所有國家都必須提出計畫,該協定可以說是締約方最重要的協議。各國的計畫都是公開的,設定各自國內的個人和產業可以看到的廣泛目標,也為其他國家和新聞機構提供了審查的機會。所有締約方都被鼓勵和期望更新其計畫,「提高野心」,為各國兌現承諾創造一定程度的同儕壓力。

    制定清楚的目標
    有些事情是單一國家或實體無法做到的。

    《巴黎協定》制定了明確的目標,之後的氣候討論都以此為準則:減少燃燒化石燃料的氣體排放,確保自工業化時代以來的全球平均氣溫不能超過攝氏2度,最好不要超過攝氏1.5度。目前氣溫已經上升約攝氏1.2度。

    有鑑於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日益頻繁,也更劇烈,氣候科學家開始推動將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如今,幾乎每次有關氣候變遷的討論都會提到攝氏1.5度。

    舉例,攝氏1.5度是美國總統拜登政府的氣候政策目標的核心,其中包括《降低通膨法案》,這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立法,將會投入數十億美元發展綠能轉型。

    在其他許多決策也能看到攝氏1.5度的影子。石油企業宣布發布新的鑽探計畫,確定生產數十年的石油和天然,如果計畫不能符合不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決策者可以批評,甚至擋下。雖然這不代表任何人或任何石油公司在制定計畫時,都得符合升溫攝氏1.5度以內的目標,不過這仍然提供了一個參考架構,而這是很有影響力的。

    為討論提供一個架構
    要把一件事做好,如何討論是很重要的。

    在去年在埃及舉行的COP27會議上,富裕國家就達成了一個歷史性的協議,願意成立一個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應付氣候變遷。過去數十年來,環境倡議團體就呼籲建立「損失和損害」基金,因為富裕國家使用化石燃料達成工業化,必須為氣候變遷負起大部分的責任,而發展中國家卻往往是氣候變遷最大的受害者,因為沒有資源對抗洪水、熱浪、延長的旱災和其他暖化的現象。

    在之前的COP會議上,關於「損失和損害」資金的討論都被邊緣化,甚至沒有被列入正式議程。不過去年終於改變了,不只被當成主題,還做出決定,最後成為今年討論的焦點。

    就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目前有許多關於氣候的討論,例如減少排放和綠能轉型,也都是在「富裕國家必須為現況擔負更多責任」的框架下討論,因此他們也有更多道德上的義務,必須掏出更多的錢來對抗氣候變遷。

    可以帶來緩慢但實在的進展
    COP峰會的討論進度有如冰河移動般緩慢,決定不具有約束力,也沒有執行的方法,這套做法在當今這個習慣顯而易見、甚至引人注目的決議的世界裡,似乎只是不斷重複失敗。

    氣候變遷加速冰河融化,巴基斯坦北部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地區面臨水患威脅。路透社


    然而,從過去近30年的峰會來看,成果可以稱得上是謹慎樂觀的成功。例如,10 年前,溫室氣體排放的程度,會使全球到2100年升溫攝氏4度,而這可會造成毀滅性的極端後果。

    如今制定的模式會將升溫限制在攝氏2度至2.5度。這當然還是超出攝氏1.5度的目標,對人類構成威脅。升溫0.1度都會造成許多極端現象。

    然而就整體而言,我們還是走在更好的一條道路上。現在已有很多因素降低碳排放,例如科技進步、許多國家的環境法和發展電動車等,COP氣候峰會功不可沒,仍是主要的推力。

    別無選擇
    說穿了,COP是唯一在討論氣候變遷的場子。

    如果以上的說法你都不買帳,但現實就是,目前世界各國只能透過COP齊聚一堂,討論氣候變遷這件事。有時兩個人要達成共識就很難了,更別說是200個國家了。

    締約方會議至少提供了世界各國平等的機會,無論貧富強弱,都能有一席之地提出意見,陳述自己如何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如何應對。這也讓各行各業的人有機會交流想法,包括年輕的環保主義者、原住民、銀行家和許多行業的領導者。

    古怪的演講、大量的討論,還有意見分歧,這些在未來的COP還會繼續出現,而且都帶著同樣的希望,就是對抗氣候變遷,而這也是所有討論最值得一提的開場白。


    韓政燕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