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導,儘管有美中貿易戰、供應鏈安全等問題壟罩,過去兩年多來全球對中國製造產品是更加倚賴,而非脫鉤。這是因為中國在新冠疫情初期爆發後很快控制,並能迅速量產疫情期間西方市場急需的廉價消費產品,導致中國貨在全球貿易的市佔率上升,而非下降。
報導中引述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數據指出,在2019年底時,以貨物價值計算,中國出口貨占全球貿易額總值的13%,到2021年底已經升高到15%。
相較之下,其他主要貿易國則是比例下降,顯示中國吃掉了這些先進國家的外貿市場。美國從8.6%降到7.9%,德國從7.8%降到7.3%,日本從3.7%降到3.4%。
口罩、防護衣這些疫情期間衛生用品的主要產地本就在中國,居家上班、遠距上班所需的手機、電腦、通訊產品的主要組裝產地也在中國。西方國家在疫情期間慷慨的補助,讓民眾在家領錢防疫,居家上班,網路購物需求大增,也使得中國工廠的訂單暴增。
今年以來飆漲的通膨局面,讓許多分析師預計西方消費者的胃口受挫,將使中國出口增長的速度慢下來,但實際狀況並非如此,中國的出口與外貿出超數字仍在今年上半年高速增長。
這有一部分歸因於通膨物價上漲,也讓這些中國出口貨變貴了。單價變高,總值也變更高。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估計,今年6月中國出口金額比去年同期飆漲22%,另一類似的估計數據,但計算出口量而非出口金額,算出來的增長幅度僅有5.5%。
無論如何,美國、歐洲與亞洲各國對中國貨的需求強勁,目前獨力支撐了中國的經濟,讓中國在面對房市泡沫破滅、國內需求疲軟的情況下,仍舊有喘息的空間。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更是在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再擴大22%,達到2,220億美元(約6.66兆台幣)。
而且,TS Lombard諮詢公司分析師葛林(Rory Green)指出,中國已經在許多精密機械、新興產業、資本財領域取得進展,吃下以往可能是由德國、日本廠商所佔據的市場。
舉例來說,中國的太陽能面板出口量今年上半年增至25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暴增113%。中國的汽車出口量也在7月時創下每月29萬輛的新紀錄,主要是由新興的電動車所推動。
華府與北京當局各有盤算,各自有著與對方經濟「脫鉤」的理由,雙方都想要在關鍵領域更能夠自給自足。在某方面,美國的脫鉤策略在對中國施行懲罰關稅下有所進展,一些企業轉而到越南等地設廠。但是就亞洲各國來說,想要脫離對中國貨的倚賴非常困難。葛林說,美國想要說服亞洲經濟體脫離倚賴中國貨,宛如在對抗地理與經濟上的「地心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