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在過去幾年大幅擴張以支持受疫情影響的經濟,在逾半省級行政單位的債務率已經超過中國財政部設置的風險預警紅線後,如何有效控制債務風險,成為投資者關注的今年兩會重點。
彭博梳理各省、市財政報告並計算發現,截至2022年年末,至少有17個省級政府的地方債務餘額占其綜合財力的比重超過120%。其中,天津市債務餘額為其綜合財力的近三倍,位居首位。綜合財力通常指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以及來自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等的總和。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此前稱,2020年末地方政府債務率僅在93.6%。財政部在當年表示,已建立了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將省級政府的債務率預警線設在120%。
突破預警紅線可能意味著地方舉債將面臨更多監管層面的限制,而從財政政策的空間來看,將影響未來進一步擴張以推動經濟成長的能力。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地方債還本付息的規模達3.9兆人民幣(約17.28兆台幣),是2018年的近三倍,多省專項債清償率走高,這一方面顯示借新還舊的壓力已經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擠壓了政府收入,使其能調動的財政資源更為有限。
「債務水平的上升意味著地方政府的償債規模更大、償債成本更高,」高盛經濟學家王立升表示,「在資本回報率下降的情況下,債務規模走升也會限制中國地方政府實施財政刺激政策的空間。」
彭博根據中國地方政府債券信息公開平台的數據計算發現,西藏、天津去年的還本付息壓力分別約為2018年的7倍和6倍,增速居各省之首。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的規模均超過2000億人民幣(約8,860億台幣),位居全中國前列。
國盛證券分析師楊業偉預計,今年全國各省平均債務率會上升到130%以上。他表示,只有經濟實現復甦,財政收入得到改善,才能減少對債務的依賴,也更有能力化解債務風險,因此當下政府對地方債務水平的容忍度或會高一些。
本週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將審議今年的主要經濟目標,包括赤字率和新增地方債限額。彭博新聞此前報導,2023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可能定在3.8兆人民幣(約16.8兆台幣),低於2022年逾4兆人民幣的實際發行規模。
彭博加總中國財政部的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數據顯示,受疫情、房地產和減免稅費的影響,去年政府收入創至少2012年來的首次負成長,而支出則增加了約3%,赤字達到創紀錄的8.96兆人民幣(約38.5兆台幣)。
據中國財政部數據,經過近幾年地方債的大規模擴張後,去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已達35兆人民幣(約155兆台幣),其中專項債餘額接近21兆,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主要來自於專項債的償付壓力。
按照北京的財政部要求,專項債券需要由其所投資項目的收益償還。然而在許多地方,專項債項目收益遠遠不足利息支出。貴州省去年專項債項目收益19億人民幣,僅相當於其利息支出的10%;江蘇專項債項目收益不足37億人民幣,不足其利息支出的9%。
如果計算專項債清償率,即專項債還本付息支出占政府性基金總收入的比例,天津依然位居各省之首,該比率超過150%;雲南、青海、遼寧、吉林清償率均在80%以上。
標普高級董事Susan Chu表示,當一個地方政府的債務接近預警線時,中央政府的檢驗可能會變得更嚴格,而地方政府對關聯國企的財政支持也將變得更有選擇性。
惠譽博華分析師周紋羽發送的報告稱,地方政府專項債加速發行,加上土地收入下降,部分低層的政府可能面臨債務付息支出占政府性基金總支出的比例超過10%的「紅線」,將被動觸發財政重整,引起輿論關注並影響相關市縣的正常融資行為。
一些經濟學家建議地方降槓桿、中央加槓桿,或者增加更多一般債券,相應壓縮專項債發行規模,因為一般債的融資成本較低。本月稍早公佈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降低了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的風險權重,此舉將增大商業銀行持有規模,幫助寬鬆財政。
此外,今年中央政府也可能更多的使用政策性銀行進行融資。去年中國投放了7400億人民幣的此類資金,支持的項目大部分已開工建設。國家發改委發言人孟瑋去年11月表示,這些金融工具對穩投資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