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塑膠袋的誕生,其實是為了「拯救地球」 發明者之子還原「塑膠袋真正用法」

    2019-11-07 23:02 / 作者 吳亭頤

    全世界每年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袋高達5萬億次,其中只用過一次就丟的佔了半數,而這些未回收的塑膠,需要長達450年才能分解,對地球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但是你知道嗎?當初塑膠袋的發明家,他的發明初衷竟是為了「拯救地球」。




    根據《BBC》報導,1959年瑞典工程師圖林(Sten Gustaf Thulin)發明了第一個現代塑膠袋,為的是減少砍伐樹木,製作出堅固耐用、輕便、低成本的袋子,希望能解決紙袋不耐用導致的環境問題





    圖林發明塑膠袋的初衷是為了「拯救地球」。(示意圖/Pixabay)



    圖林最初發明塑膠袋時,是希望大家能重複使用。後來有公司買斷這個專利,1979年,塑膠袋已佔歐洲袋裝市場的80%。 



    1982年,美國最大的2間連鎖超市克羅格(Kroger)和喜互惠(Safeway)改用塑膠袋,後來全世界的超市紛紛效仿,把紙袋改成塑膠袋。



    而今,塑膠袋成了環境殺手,根據聯合國資料顯示,海洋中的垃圾有70%到90%都是塑膠製品,要450年才能分解。圖林當年因對環境的美意發明出塑膠袋,如今的發展可說是始料未及。





    塑膠製品要450年才能分解。(示意圖/Pixabay)



    圖林的兒子勞爾(Raoul Thulin)表示:「對父親來說,人們把塑膠袋當作一次性產品,是很奇怪的事情。」。



    勞爾也提到,現在人們提倡的買東西自備環保袋,父親早就做了,「他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塑膠袋,摺好放在口袋裡,早在1970、1980年代,他就在做現在人們現在所提倡的『購物不要索取提袋』。

     





    塑膠袋的發明起初是希望大家可以重複使用。(示意圖/Pixabay)



    除了「減塑」,也應重視「再塑」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社會興起了減塑之風。但塑膠真的是萬惡不赦嗎?研究顯示,除了「減塑」之外,也應該重視「再塑」(回收再利用)。



    台灣環保署今年7月與大型量販店家樂福宣布,展開塑膠包膜回收再利用計畫。環保署推估,全台約150家量販店,每年光拆下的廢棄包裝膜就有1,700公噸,希望透過專業分類,回收後再製成塑膠原粒或其他製品,共創循環經濟。



    大賣場發言人蘇小真指出:「以前的膠膜不能回收,是因為膠膜上面有不同的標籤字,為了配合回收,我們的店裡的員工,會先把膠膜的貼紙做處理,然後和環收業者配合固定時間收回。」希望能藉由這個示範建立完善流程,並向外推廣,吸引更多業者加入。





    延伸閱讀:

    全球減塑的一大步!可口可樂研發出「海洋廢料寶特瓶」 廢棄塑膠成功再生

    無塑料超市正夯!英國超市「有塑變無塑」只花10週 1800種商品全用「紙」包裝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吳亭頤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