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各城市積極打造路邊等公車,室內空間且有空調的「智慧候車亭」。洪敏隆攝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夏天越來越長、越來越熱,鄰近日、韓都已展開新的「綠色交通革命」,思考要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積極減碳,該如何打造更友善、更舒適的步行或等車環境,結合科技創意,建立氣候調適下的公共運輸新模式。
韓國首爾、釜山等主要城市的街頭,這兩年多了一種特殊景觀,許多公車站旁多了一間休息室,這是配備空調和高科技設施的「智慧候車亭」,為公車族在酷暑難耐的交通環境提供陰涼休息等車的處所,也提供行人一個逃離酷暑的好去處。
韓國智慧候車亭,讓等公車民眾可以在有空調的室內休息等候。洪敏隆攝
智慧候車亭:從防疫措施到城市綠洲庇護所韓國最早發想「智慧候車亭」的是首爾市政府,當初是為Covid–19防疫做的規劃,在10個地鐵及公車轉乘大站如弘益大學站、合井站等公車站,打造以透明玻璃隔絕的室內公車亭,乘客必須站在熱顯像儀前,體溫在攝氏37.5度以下才會開門讓乘客進入候車亭,並裝有空調紫外線燈,兼顧殺菌及保暖或降溫。
這幾年因為酷暑越來越難耐,這種配備空調的公車站(智慧候車亭)受到民眾的青睞,不只是首爾持續增建超過40處,釜山、仁川等幾個大都市也都選擇公車轉乘的大站設置智慧候車亭,財力不足的地方政府也爭取中央預算設置,像光洲地區至今年上半年已有56個智慧候車亭,每個地點安裝預算因站體大小與面積與設施有所不同,但每座大約都落在造價約5000萬至1億韓元(約新台幣105萬至210萬元)。最早打造智慧候車亭的首爾市政府,原本用意是防疫,現在則成為韓國各地的重要避暑空間。取自首爾市政府網站
韓國晉州市的智慧候車亭。取自晉州市政府網站
《太報》記者實地觀察過首爾、釜山幾座智慧候車亭,就像是一間小休息室,裡面除了有冷氣、暖氣、座椅等基本配備,多數車站還會提供WIFI、手機充電器,當然少不了公車到站的螢幕顯示器,甚至部分螢幕會顯示前一個車站的到站畫面,或是裝設語音播報,提醒即將來到的公車路線,身障或行動不便者,還可以按下按鈕,輸入要搭乘的車號,當公車到站時,駕駛員就會下車予以協助。智慧候車亭對外開放時間是每天凌晨4時30至隔日凌晨1時,並配備了緊急鈴聲和閉路電視監控系統,跟就近的警察單位連線,以應對深夜或清晨的任何安全隱患,並提供急診患者使用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
智慧候車亭有公車到站資訊,甚至可看前一站公車到站畫面。洪敏隆攝
台灣設智慧候車亭?民眾諷「連人行道都沒有」釜山居民姜有信跟《太報》記者說,在街頭有這樣的小型室內空間設計很好,即使不是等公車,他有時走在路上熱到快發暈,也會躲進去納涼休息,而且不只可以躲太陽,這幾年極端氣候狂降雨,雨勢是又凶又猛,這種室內空間就像是庇護所,而冬天則像是個大暖爐,這種智慧候車亭的設施會受到歡迎不是沒有原因,也是各地方政府爭相施作的「有感政績」。
曾到首爾玩、在合井站體驗過智慧候車亭的新北市民楊維恩說,台灣這幾年也是越來越熱,或是突然降下一場暴雷雨,如果有韓國智慧候車亭的設施會很受歡迎,但是,他認為台灣很多路段就連人行道都沒有,這種體積較一般候車亭大的室內智慧候車亭,想要找合適地方設置就更難,而且後續要花很多心思管理維護,公家機關不可能「沒事找事做。」
觀察韓國的智慧候車亭,站體大小約等於台灣2至3個制式候車亭,設計上除了有玻璃隔開室內空間,其他站體區域遮蔽太陽的面積範圍也比制式候車亭大很多。
智慧候車亭的站體設計較大,不僅室內,室外遮蔭面積相對也較一般候車亭大。洪敏隆攝
智慧候車亭內外都降溫 椅子加設聚碳酸酯材質冷蓋也有感韓國環境團體「綠色韓國論壇」今年7月就比較位在路中央公車專用道的車站、沿路的一般制式公車站及智慧候車亭公車站,其中,位於永登浦站公車專用道的溫度高達攝氏42.6度,比當時韓國氣象局公佈的攝氏35.4度高出7.2度,原因是更容易受到瀝青路面輻射熱的影響,反觀有獨立候車室的智慧候車亭,內外氣溫都低於周邊地區至少3至6度。韓國論壇指導委員會主席林三鎮在媒體採訪時呼籲,公車站是老年人和弱勢群體最容易受到陽光直射影響的地方,呼籲增加智慧候車亭的數量,以更積極的措施來應對高溫。
由於韓國冬天寒冷,過去為了確保公車族等車有足夠保暖措施,首爾市政府陸續在全市81%的公車站牌,安裝了可以自動感應偵測的溫熱椅,今年因應極端高溫,在人行道空間等條件不足,難以安裝智慧候車亭的公車站長椅上,在原有的溫熱椅上面,加設聚碳酸酯材質可以降溫的冷蓋。
面對酷熱夏天,首爾市政府將溫熱椅加上冷蓋,讓民眾乘坐時有降溫效果。洪敏隆攝
等紅燈遮陽棚從手動改自動 面積增大還多了休息座椅前幾年韓國各大城市街頭路口陸續設置如大型遮陽傘的遮陽棚,提供停等紅燈行人遮蔭,是韓國施政最受民眾好評的服務設施,這兩年原本是需要靠人力管理,以傳統手動開合折疊遮陽傘的設施,已經「進化」變成利用太陽能與物聯網概念的智慧遮陽棚,可根據氣溫和風力、太陽輻射等自動開合,快速應對高溫、強風或降雨等突發天氣狀況,不僅節省人力,管理上也可更加確保安全。
韓國路口停等紅燈設置的遮陽棚,是韓國夏天街頭特色,但過去設施多為人力手動。洪敏隆攝
這兩年韓國街頭的遮陽棚已進化為智慧型,會自動開啟收合,圖為收合的樣子。洪敏隆攝
智慧遮陽棚不僅遮陽面積更大,夜間遮陽傘上方的 LED 燈還能為行人和駕駛提供安全照明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人性化措施」,圍繞著支撐遮陽傘的立柱,設置一圈的座椅,讓民眾等紅燈或走路時累了,都可以到「傘下」乘涼遮蔭,與智慧候車亭共同被譽為城市間的「綠洲」。智慧遮陽棚不僅面積加大,下面還增設座位空間,讓民眾等紅燈時也可坐著等。洪敏隆攝
京畿道河南市今年就將全部的遮陽棚,全面改造為智慧遮陽棚,共有373座,是韓國首個100%啟用智慧遮陽棚的城市,且為了避免行人中暑,還首創在公車站或人行步道安裝「冰櫃」,提供沁涼的瓶裝水供民眾免費使用。
河南市在人行步道設置冰櫃,讓民眾免費取用。韓國河南市政府提供
多元降溫:噴霧系統、地下水降溫道路除了智慧候車亭、智慧遮陽棚等遮蔭休息抗高溫設施,如何讓城市降溫也是韓國各地方政府積極構思的重點。大邱中區廳等就在公車站頂設置霧化冷卻系統,氣溫達到28℃以上、濕度達到65%以下時,噴嘴就會自動運行10分鐘噴灑淨化後的自來水,然後暫停10分鐘。大邱中區廳實測發現細小的水顆粒可使周圍溫度降低高達5℃,並將空氣中細小的灰塵顆粒沉降到地面。
大邱市政府在公車道設置噴霧系統降溫。大邱市政府提供
要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首爾市政府除了每天有車輛灑水,甚至鋪設13條利用地鐵地下水的「降溫道路」,包括市廳站、鐘路三街站、缽山站、長漢坪站等共3.5公里,利用地鐵排出的冷卻地下水在道路上循環,以降低路面溫度,使周圍空氣涼爽。
首爾市政府利用地鐵地下水,將13條捷運行經道路變成降溫道路。圖由首爾市政府提供
個人避暑已不夠 日本降溫重視城市綠化結合設施不只是韓國,日本環境省在令和4年(2022)修訂《城鎮酷暑對策指南》,認為過往的酷暑對策主要以個人軟性措施為主,例如撐陽傘或灑水,現在,則應該以推動健康舒適的環境建設為主,提出夏季最感到炎熱的行為是「在城鎮中移動」,尤其是「自家周邊」和「十字路口等紅綠燈」這兩處,是人們感受最熱的地方。
日本《城鎮酷暑對策指南》認為了解酷熱的成因,尤其是在即使炎熱也必須等待的地點,必須實施適當的酷暑對策,建立健康舒適的城鎮環境建設,其中包括人潮聚集的車站廣場或是公車站牌,應引進仿韓國的遮陽棚,或是微細噴霧、保水磚等設施,讓民眾在酷熱環境下等待時間更舒適。
大阪府因應2025年的萬國博覽會,是這幾年日本最積極應對酷暑施作各項設施的地區,前幾年提出4年的「利用都市綠化應對酷暑」計畫,引導並協助市町村及公共交通業者等,在戶外等待的車站、廣場等地方,如何利用都市綠化來應對酷暑。
大阪府以經費補助方式,重點放在都市綠化,強調提案者必須透過植栽(如樹木、灌木)提供天然的遮蔭,減少陽光直射,並可透過植物的蒸散作用,吸收熱量並釋放水氣,達到降溫效果;所有措施均應體現以自然方式改善熱環境的核心理念,另外再輔以隔熱性遮陽棚、微細霧氣產生器、保水磚等,達到遮蔭及降溫效果。
大阪府著重城市綠化降溫,並且增加休憩空間。截自大阪府成果報告
大阪府不僅增加綠化空間,也強調高溫下弱勢者須有足夠休息空間。截自大阪府成果報告
當以人為本交通遇上氣候危機:調適降溫需要創新戰略環境部次長謝燕儒說,日本《城鎮酷暑對策指南》指出日射遮蔭是最有效且直接的城市降溫方式,其次為室內空調避暑空間的普及與可近性。該指南同時強調,各地因氣候條件、都市型態與社會脆弱性不同,應制定差異化的因應策略,並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分工合作、共同落實。此分析結果,台灣當前的高溫調適對策已與日本重點高度契合。台灣已優先推動戶外的「涼適遮蔭空間」與「蒸發散降溫設施」,並同步建置「抗高溫涼適地圖(Cool Map)」,串聯室內冷氣、飲水與休憩設施,提供民眾可近且便利的避暑網絡。
謝燕儒說,現階段先以台北市、新北市及台南市作為示範城市,並計畫逐步擴大至六都,優先針對都市熱島效應明顯區域落實降溫措施。中長期部分,台灣將在新一期國家調適行動計畫中增加「抗高溫調適專章」,納入各地方政府調適執行方案中,融入因地制宜之在地化高溫調適治理落實,有關「行」的部分也將納入滾動檢討。
大阪府透過經費補助,讓區域內的公車亭增加舒適及抗高溫效果。截自大阪府報告
在氣候變遷的時代,交通不再只是「移動」,也是「調適」與「創新」的起點。台灣應該更積極推動,理想的綠色交通會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