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穿線設置不當,引導行人通過後撞牆,也沒有庇護設施。洪敏隆攝
5月8日台南發生3歲女童跟著媽媽走行人穿越道過馬路卻被撞死的悲劇,交通部長王國材要求各縣市推動「行人專用時相」保障行人安全,警政署也展開路口車輛不停讓行人的執法。然而,路口危機還有行人穿越道位置不當、缺乏防撞功能等積弊已久問題,若未被重視積極改善,行人過馬路依舊步步危機。台灣接連發生多起行人走斑馬線卻遭汽車輾斃事件,根據交通部道安委員會統計,過去5年加上今年第一季,全國行人在路口遇到的交通事故多達4萬6316件,造成超過千人(1065)死亡。
交通部雖然推動行人專用時相,減少行人與車輛交織的頻率,警政署也加強在路口取締車輛不停讓違規行為,首周共取締4萬1690件違規、開罰金額超過4000萬元。然而,交通專家認為,在幾次重大行人路口車禍肇事案件,一直被忽略的是「行人穿越道」的設計問題。
近年全國行人在路口事故死亡人數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說,路口應是有一個有別於路段的獨立設計,設計上也應該要依照通行人車設計,但這個設計原則一直沒有很嚴謹的設計指引,「台灣目前的設計觀念,大多數只被視為是道路的自然交叉點,缺乏的不只是人行空間,連車行空間應有的物理區和功能區規劃都沒有」。
路口行穿線設置應該是為保障行人,但到底存在哪些設計的問題,導致行人一直暴露在危險環境因子中?《太報》整理靖娟基金會所做家長意見民調,及高中老師韓中梅發起,許多公民響應拍攝行人通行問題照片的「平安走路許願帳戶-行人庇護空間」,列出六大行人穿越道問題,並找出雙北實例請交通單位回應。
盤點致命危機的行人穿越道
未連接實體人行道或設置保護設施行穿線連接處因為都是變電箱等設施,行人只能站在行穿線停等紅燈,易與轉彎車輛衝突。洪敏隆攝
通往台北捷運南京復興站的台北市慶城街,行人通行密度很高,但是在復興北路141巷口,行穿線卻是緊貼著路口,而且正對著是變電箱、電桿等設施,行人停等紅燈時,幾乎都是站在行穿線上,很容易與復興北路141巷要右轉的汽機車產生衝突。
民眾抱怨,在慶城街那一帶的巷道有非常多行穿線連接「撞牆」的情況,記者照著民眾抱怨的區段往巷道內走,發現在慶城公園周邊的確有很多行穿線是「亂畫」,正對著是建築物,也沒有可以供行人庇護續行的空間。
行人穿越道緊靠路口 未有引導的庇護空間
行人穿越道緊鄰路口,很容易造成轉彎車輛反應不及,而且台灣因為早期都市設計欠缺規劃,常常路口就是建築物,造成行人動線無法連貫,若沒有設置庇護空間引導行人走安全的通行動線,導致行人經常為貪圖方便,直接從路口最外側直接穿越。
因為路口有建築物而採兩段式通行,但行穿線太靠近路口,反而讓行人更容易靠近路口通行,非常危險。洪敏隆攝
台北市松隆路123巷口就是類似情況,因為有建築就設在巷口突出處,行人穿越道的設計緊鄰路口,卻正對著建築,而且通過路口後又沒有引導的庇護空間,行人為了不要過了路口遇到建築物再轉彎,乾脆從路口更外側處直接通行。
原本路口行穿線設計是以通行最短距離設計為最佳的概念,卻因為該動線不良,導致民眾採更長距離方式穿越,也因為更靠近路口,容易與車輛產生衝突。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新北市板橋區德興街、廣明街63巷口,行人走行穿線過去後,卻沒有任何庇護通行空間,若轉彎車輛未注意到,很容易撞到行人。
行穿線靠近路口又沒有人行庇護設施,轉彎車輛一不留意,很容易撞上行人。洪敏隆攝
行穿線對接障礙物 影響人車視線民眾穿越行穿線,不僅是要看到左右來往的車輛,也需要「被看見」,但是在市區道路很多行穿線的設置位置不當,經常是正對著障礙物,尤其是大型變電箱或大型燈柱,不只造成民眾還得繞到旁邊續行,停等紅燈時也因為障礙物遮蔽影響人車彼此的視野。
行穿線連接柱子障礙物,原本該退縮的空間卻設置停車格
台北市西門徒步區在西寧南路、武昌街口,行穿線就是正對著柱子,令民眾不解的是,明明路口10公尺範圍內應該是禁止停車,但是在行穿線的內側,台北市政府卻設置汽車停車格位,韓國觀光客金永強說「停車位的位置才是行穿線內縮設置較理想的位置,不解為何寧願給車停,卻要引導行人去撞柱?」
另一種情況是,就連台北市很多公家單位施工,都沒有因應重新規劃交通設施。捷運中山站正在進行線形公園改造工程,原本行人從誠品南西店往捷運中山站1號出口的行穿線,施工期間封閉無法通行,施工單位卻沒有重新設置安全的行穿線動線,導致行人只能自行往路口外側,與待轉機車產生衝突。
捷運中山站因為施工擋住原有行穿線,卻未規劃新動線,造成行人與停等待轉機車交織衝突。洪敏隆攝
大馬路未設庇護島 甚至設置後又取消新店區北新路的庇護島用紐澤西護欄擋住,原本符合規定退縮的行穿線取消,改設在靠近路口處。洪敏隆攝
依照營建署的《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行人穿越道線長度達25公尺以上且設有中央分隔島或快慢分隔島者,應設置庇護島並得採行人兩段式穿越設計,但是真正落實的道路比例並不高,甚至還有設了又取消,還把行穿線移到庇護島外側的案例。
新北市北新路新店區公所前的行人穿越道,因為過往車禍肇事頻繁,新北市交通局因此在幾年前設置庇護島及行人穿越道,但是近來卻將行穿線改移至靠近路口處,原本的庇護島則用紐澤西護欄擋起,記者實地觀察,該路口的轉彎車輛非常多,在行穿線緊鄰路口後,經常出現不停讓的車輛差點撞上行人的情況。
民眾陳耀光罵「腦殘政策」,政府編列經費建置庇護島,目的就是為保護行人,現在改成「行人要保護庇護島嗎?」、「經費是這樣亂花嗎?」、「政府真有心洗刷行人地獄名號嗎?」
路口未畫設行穿線 行人無所適從武昌路二段路口四個方向,唯獨靠近警察局後方側未設行穿線。洪敏隆攝
政府宣導民眾過馬路時要走行人穿越道,但是並非所有路口都有設置行穿線,像是台北市武昌街二段警察局後方,路口四個方向唯獨靠近警察局側沒有畫設行穿線,民眾通行時還會遇到車輛不禮讓的情況,不解為什麼警察局的路口處就不用畫設行穿線?
還有一種情況是道路常在自來水、台電、電信業者等單位開挖地下管線,重鋪柏油後卻沒有將行穿線等設施標線重新繪上,導致到處可見「補丁」行穿線的情況,不僅有礙市容,也讓民眾質疑政府是否真有重視行穿線的設置及規劃。
「補丁」行穿線在台北市到處可見,民眾質疑政府真重視行人地獄問題嗎。洪敏隆攝
輔助設施做半套 導盲「越導越盲」在台北市某些路口、可以看到將行穿線分成兩半,中間畫上三條線的設計,這個是視障導引標線,利用本身厚度與斑馬線或道路的高低差,讓視障者用手杖追蹤斑馬線的方向,可以走得又直又穩。
不過,這項在台北市約兩年前開始設置的設施,雖然美意是讓視障者通行可以更加無礙,但是視障者循著導引標線要連接上人行道,應該要有個引導設施到騎樓或人行道的導盲磚,可是這段過渡的導引空間卻斷線,萬華視障生活重建中心就曾遇到幾位視障者反映,希望設施不要做半套。
導盲行穿標線未連結人行道或騎樓,視障者批評只做半套,越導越盲。洪敏隆攝
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副總工程司黃皇嘉說,不論是私有土地或其他設施用地占到路口的通行空間,行穿線設計通行概念應該是讓行人最短距離穿越,也就是分段式穿越路口,松隆路的案例的確是太靠近路口,也沒有設置引導動線的保護設施,應該規劃行穿線往後方退一點,並用導護設施弄出線型引道,在跨過建物後,再進行下一個路口穿越。
黃皇嘉坦言,早期行穿線的設置沒有這種概念,想要讓行人最快速通過路口, 因此切齊在行人穿越道邊界做行走,但這樣走缺乏安全性,車輛視線容易被遮住,應該兩造都要多一點可看見對方的空間,並且設置保護設施。
對於西門徒步區的大柱子都擋住路口範圍的問題,黃皇嘉指這柱子是30多年前的設計,而在固定設施物後方會設置停車格,是考量柱子就是保護性措施,不過的確應該將行穿線往後退才合理。他強調,整個行人徒步區要如何改善地域性散步的人行空間環境,會再跟都發區討論作通盤規劃。
台北市警察局後方獨缺行穿線的那個缺口,交工處查到,原本整個是人行道空間,但因為警察局為了停車場的車輛動線,因此將該處人行道的高程降低,作為車道出入口。黃皇嘉說,從行人安全立場,會跟警察局研商將行穿線標繪上去。
導盲行穿線設施不完善的情況,在營建署考評,也的確提到台北市的情況,應該要畫到人行道邊緣處,黃皇嘉指,今年新設的已按規定延伸到人行道邊緣,後續也會陸續改善原有標線,讓視障者比較有正確指引方向。
新北市交通局表示,北新路一段88巷行穿線前年有調整退縮並設置庇護島,但因為該處路側有公車站,尖峰時間只要有2輛公車同時停靠,就會跟穿越路口的行人衝突,且易造成等候進場公車回堵,由於評估公車站無合適位置可遷移,才會將行穿線恢復在原路口的位置,但已增加行人早開時相行人提前放行10秒,後續會再檢討如何將行穿線位置微調拉直,提升行人安全。
新店區北新路的庇護島用紐澤西護欄擋住,原本符合規定退縮的行穿線取消,改設在靠近路口處。洪敏隆攝
立委呼籲運用道路顏色鋪面 降低交通事故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曾在立法院質詢交通部長時提到,日本對於行人穿越道,連退縮幾公尺,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台灣只有指引,王國材在答詢承諾,會啟動行人穿越道退縮的入法程序。
邱顯智另以日本經驗呼籲,應該用道路顏色鋪面降低交通事故,他以曾經是日本交通死亡率最高的香川縣,積極進行相關改善,在實施路口顏色鋪面、車道顏色鋪面以及強化路面標示4年之後,實施路段的事故減低52%,路口碰撞事故減少68%。
邱顯智認為,道路顏色鋪面可以簡單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台灣許多地方政府近年也陸續開始在學校附近或人潮較多的路口,試辦綠色斑馬線等多種顏色鋪面,有效提高道路識別性,但是交通部自己卻還在作繭自縛,僅因為《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未有規定,而拒絕在自己管轄的省道施作。
立委邱顯智呼籲比照日本實施行穿線道路顏色鋪面。照片取自邱顯智臉書
林志學則呼籲,應該改以路口中心線開始,確實檢討車道寬度、功能區、轉向軌跡,盡可能以最高的用地效率設計車道空間,決定路型,就可以產生較多的路側空間,才能真正達到保護行人目的。
一件件路口行人車禍死亡悲劇,讓人心酸,政府應該正視路口行人通行環境,不是只有車輛不禮讓,或用減少人車交織的行人專用時相措施就能解決問題,正視行穿線設計及動線安全問題,徹底檢視每個路口如何改進,落實改善。
洪敏隆 報導
出版時間:2023-06-13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