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廢校時代2之1】小一新生5年估減5萬 村莊沒了學校面臨哪些衝擊?

    2024-09-16 08:0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彰化潭墘國小去年停辦後,潭墘村民認為地方因此失去活力。吳尚軒攝
    少子化衝擊下,全台國小一年級新生預估未來5年將減少5萬人,對照目前已有56所小學停辦,教育界人士擔憂,接下來恐將進一步迎來「廢校時代」;學生太少就廢校看似理所當然,但《太報》來到廢校1年後的彰化縣潭墘村,發現學生轉學後有適應不良、遭到霸凌情況,而在地方上,村民也感到地方失去凝聚中心,人際間不但因此疏離,青年返鄉的年輕父母更覺得遭到欺騙,種種衝擊都需要更細緻處理。

    9月初的彰化籠罩在摩羯颱風引入的氣流裡,陣陣雨水間斷落下。廖英凱今年小學三年級,來到新學校已經過了一整年,如今他還是懷念過去的學校,「我還是很捨不得他們,也捨不得潭墘國小廢掉。」

    他曾經就讀的潭墘國小,在去年因全校人數僅有29人、新生預估9人,而被縣政府決議停辦,學生則轉往鄰近的其他學校就讀,說是鄰近,但最近的距離也要將近4公里,原來的同學們就這樣四散各方。

    「說到這個我就有氣!」英凱的父親國佑原來在台中發展,12年前以青年返鄉之姿回到故鄉潭墘,本來以為能讓孩子一起落地生根,豈料自己的母校遭到廢除,小孩也被迫轉學,而讓他無奈的是,英凱入學前,他還問過校長是否會廢校?「他說不會,結果才唸一年就遇到這種事。」

    三年級學生廖英凱(左起)、村長柯志憲、英凱父親廖國佑。吳尚軒攝


    廢校決議難回天 村長嘆偏鄉常是受害者

    座落於沿著濁水溪畔的潭墘村,是彰化縣最南端,昔日溪水在此曲流成潭,村民先祖因此定居務農,並取名為潭墘,如今外頭的世界物換星移,溪的另一端建起了六輕煉油廠,溪口外海豎立起風力發電機,村裡依然保持著古樸的樣貌,建築多為傳統的三合院、紅磚屋,少數三層樓高的透天厝,是扣除工廠後的最高建築。

    走進田野間的潭墘國小舊址,如今縣政府將此處改做特色遊學中心,沒有舉辦活動時,就是一片空蕩。村長柯志憲無奈地說,偏鄉在廢校決策裡往往是受害者,過去資源、受到政府的照顧就少,「政府鼓勵青農返鄉,學校是翻轉的機會,卻被他們這樣對待。」

    潭墘村沒有便利商店,10多年前雲林客運停駛後,也沒有其他大眾運輸工具可以抵達,人口外流嚴重,柯志憲還記得2年前他當選村長時,自己跟對手的得票加起來不到200張。

    潭墘村開發甚少,沒有便利商店與大眾交通工具。吳尚軒攝


    2023年的農曆年後、下學期開學時,柯志憲到學校當志工,才從校長口中聽到學校將被廢除;而其他家長,大多則是小孩拿通知單回家,問廢校後是否要轉往大城國小就讀,才得知此事。

    不滿的村民於是在去年4月赴彰化縣府抗議黑箱,6月更北上立法院呼籲教育部介入,擔憂廢校以後進一步促使人口外移,最終導致滅村;然而教育部表示,國中小停辦屬於地方政府權責,彰化縣府則表示程序符合規定,村民們仍無法阻止學校在8月停辦。

    大城鄉4年3所學校遭停辦 區域性廢校風險嚇跑教師

    其實,大城鄉原來有6所國小,包含規模最大的大城國小,以及美豐、西港、頂庄、永光及潭墘,然而隨著少子化衝擊,永光、頂庄陸續於109、110學年停辦,再加上潭墘於112學年停辦,等於4年就有一半學校消失,皆位於濁水溪畔。

    來自二林鎮的文史工作者洪崇銘知道這個情況後,開始拍攝以3校廢校為主軸的紀錄片。而他直言,彰化西南角一帶的學校裡,有一半以上都是類似條件,學生人數百人以下,大多都有被停辦的壓力,如此也造成推力。

    彰化大城鄉近年國小廢校情況嚴重。吳尚軒攝


    他曾訪談一位在永光國小擔任20多年教職的代理教師,2020年廢校後轉到頂庄國小,隔年又遇到學校裁撤,當時潭墘曾經向他招手,但教師這次主動拒絕,徹底離開大城。

    洪崇銘感嘆,全台各地今年都鬧代理教師荒,大城的薪資、交通條件都沒有比人好,「又面對這麼高的風險,誰願意來?」而他認為,這已經不只是單一學校問題,是整個地區的教育人力會更加匱乏,甚至大城鄉與潭墘的案例並非個案,從少子化的趨勢來看,其他地區勢必也會碰上類似困難。

    小一新生估5年減5萬 廢校時代下既有標準拿捏得準?

    全台灣的小一新生人數,過去10年來始終在20萬上下掙扎,然而從111學年起開始一路滑落,今年預估為18.3萬,走到118學年預計剩13.3萬,稍稍反彈後再下探到125學年以後低於13萬,也就是說未來5年估計將減少5萬新生。

    今年9月開學後,各地地方新聞陸續傳出國小新生掛零,如澎湖、苗栗,以及高雄六龜等地都出現零人入學的狀況,桃園復興則有多所學校新生不超過4人;而翻開過往紀錄,過去10年來,當新生人數從近20萬下降到18萬的過程裡,已經累積有56校停辦。

    全國小學新生人數與學校情況。

    國中小是否轉型,或列入專案評估停辦、併校的標準由縣市自訂,各地初步多依學生數衡量,如桃園市規定為未滿60人,基隆市、新竹縣市則為50人,彰化縣、高雄市以本校未達40人為界線;而台北市則是未滿12班,雲林縣為2個年級以上無學生;學校達到此標準後可提混齡教育、轉型等計畫,或由地方政府組織專案小組,針對學生數、學區內學齡人口流失情形、與鄰近學校距離、社區對學校的依賴程度等指標進行評估。

    然而洪崇銘指出,面對未來大量學校將有新生不足,恐怕將進入「大廢校時代」的情況,質疑單一地方政府是否真有辦法處理?他呼籲,學校停辦與否包含區域發展、文化正義等面向,也要思考廢校付出的社會成本,他認為這些部分其實都該有更多研究與討論。

    國小停辦、合併、轉型評估程序。


    社區核心消失 村民嘆大人小孩聯繫網絡都斷裂

    看在潭墘村民眼裡,廢校確實不只是轉學、多花時間接送而已。轉學後的第一年,張媽媽發現女兒在新學校受到霸凌,被同學吐口水、潑水,「後來就適應了啦。」她無奈地說,新學校的學生遠比潭墘多,一個班級20快30人,「老師哪有辦法都照顧到?」

    而在地方上,張媽媽直言,廢校也讓潭墘村失去了凝聚力,過去學校常在週末或晚上舉辦活動,比如說從外地請人來表演、辦手作課、講座等,讓村民有機會互相認識,然而隨著學校裁撤,孩子們各奔東西後,家長們也失去了聯誼機會,彼此越來越陌生。

    潭墘國小停辦後,如今縣府將此轉型成特色遊學中心。吳尚軒攝


    張媽媽回憶,以前假日鄰居、附近孩子都會相揪去玩,但如今同一個社區的小孩都就讀不同學校,彼此根本無法認識,新學校的同學又住得太遠,「其實他們變得蠻寂寞,只能自己在家讀書、運動,同儕之間沒有再聯繫,家長間也沒有人際關係;現在這個網絡斷掉,是當初有沒有想到的,我們真正遭遇到很大問題。」

    年過七旬的村民張錦松是潭墘國小第7屆學生,小時候還穿過美援麵粉袋的他感嘆,潭墘村是邊疆地區,村民都要去數公里外工作,根本沒時間早晚載送小孩,以前學校還在時,老人牽著學生就可以上下學,現在不僅沒辦法,就連村民也沒有運動的所在,「未來假使有機會,還是想說看能不能把學校恢復。」

    年過七旬的村民張錦松當年也是從潭墘國小畢業。吳尚軒攝


    往南望去,屏東縣高樹鄉的舊寮國小,上學年學生僅剩29人,遭縣府評估停辦、併入4公里外的新豐國小,亦引發上百位村民、校友抗議。隨著新生人數持續探底,未來存留與廢除的掙扎恐怕會更頻繁上演,如何拿捏、銜接,恐怕也需要更進一步討論。

    人際、課業都要重適應 學者:轉學不只是換地方上課而已

    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藍偉瑩長期入校協助偏鄉、小校教師,她表示,確實有些地方裁併校時,是考量學生成長過程需要跟更多人互動,否則長期在只有1、2人的班上也不利發展,「但如果無法處理衍生的不便,反而可能沒有好處,甚至適應狀況需要更多幫忙。」

    她從自身經驗指出,偏鄉學生的家人常常忙於工作,或是隔代教養,孩子往往對老師有很高情感依賴、喜歡找老師說話,「因為那是難得會好好聽他們講話的大人」,對他們來說老師不只是老師,所以轉學不單純只是換個地方上課而已,「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得到好處,那就必須要把每個孩子照顧好。」

    對此她也呼籲,假使真的走到廢校,遷入學校的老師一定要特別留意轉學生,這些學生可能本來班上只有3個人,突然來到20幾人的班上,光要適應跟這麼多人互動就有困難,且老師的班級經營方式截然不同,難以照顧到所有學生,這些都是需要適應的落差,也可能讓學生退卻、害怕,在學習上覺得聽不懂。

    如今不少角落,仍可以看到潭墘國小的字樣。吳尚軒攝


    她也談到,廢校議題跟人口外移要合併思考,如果一個地方沒學校,年輕父母就會思考把孩子帶走、換到都市工作,「所以確實會有些地方的人會認為,學校不見,區域的中心就不見,孩子就沒有待的地方,高齡化會越來越嚴重。」

    行政訴訟仍未完 潭墘案例能動搖廢校機制?

    如今,儘管學校停辦已經一年過去,但潭墘村的抗爭還未結束,甚至教育部的學校名冊,也還沒將潭墘國小列為停辦。

    公益律師莊婷聿從去年開始協助潭墘村民、對縣府提出行政訴訟,如今將在10月中旬再開辯論庭,假若台中高等法院裁定勝訴,彰化縣政府就必須重新開辦潭墘國小。

    對此莊婷聿表示,此案除了過程違反程序正義以外,也要討論是否抵觸《兒童權利公約》,而國中小是《憲法》規範的國民教育,因此才要由中央政府統籌、補助經費,然而地方政府卻能單方面決定學校存廢,她認為如此權力劃分實在不合理,也應該再討論。

    潭墘村民的抗爭至今仍未結束。圖為2023年6月村民北上立法院抗議。資料照,廖瑞祥攝


    此外,監察委員葉大華去年獲知此事後即展開調查,終於在今年5月以未善盡社會溝通、不合程序為由糾正彰化縣府,加上尚未出爐的行政訴訟,小小一起廢校案件,卻還有更多變數。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