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鄭英耀今(5/14)出席「攜手共護網路新世代」記者會。教育部提供
現今青少年「人手一機」,然而學生帶手機、行動裝置到學校,不僅可能導致教學現場管理問題,也擔心會影響學習,教育部3月曾召集地方政府、教育團體召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修正草案研商會議,將明定上課期間應統一保管,並依設備類型區分管理方式等。對此,教育部長鄭英耀今(5/14)受訪回應,新版原則預計近日公告,並於9月開學時實施。
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調查,113年度國內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已達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從8.7歲降至7.1歲,顯示3C裝置與兒少生活日益緊密。但當網路使用缺乏引導與管理,便可能演變為網路成癮、甚至危害身心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也指出,遭遇網路霸凌的兒少,其自傷風險評分達6.45分,接近高風險族群標準,同時,性私密影像外流更被視為兒少自傷風險最高的危險因子。
為此,教育部今舉行「攜手共護網路新世代」記者會,由部長鄭英耀主持,公布四大行動措施,包括推出免費數位工具包、強化家長數位素養與親職教育、整合學校資源深入校園宣導、結合社會資源擴大數位風險防護效能等,盼結合中央與地方資源,建立完整推廣架構,以「理解與陪伴」守護兒少網路安全。
鄭英耀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針對「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修改進度談到,目前已經跟各縣市政府、家長團體與教師團體等進行充分討論、取得共識,近日就會對外公告,現在只剩下最後的行政程序,近日就會公布細節,預計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後實施。
至於相關規範內容,鄭英耀指出,由於國民教育屬於地方自治權責,所以花了一點時間盡力達成共識,目前教育部訂出的規範是大方向,原則上學生進入校園手機就集中管理,但如何集中管理,則會採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尊重各校自行訂定的規範,目標就是讓青少年有一個更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