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班轉型示意圖。本報繪製
傳統體育班「土法煉鋼」、辱罵管教的作法,在科學化訓練的時代常為人詬病;中華職棒球員工會主任趙子維表示,很多球員都出身體育班,但是多不願意將子女送進體育班,在少子化的現象下,運動員父母多不願複製給下一代同樣的道路,呼籲體育班應優化,重新思考對待學生的方式。
人本基金會在今年6到7月間,焦點訪談17名具有體育班經驗的運動員、防護員,年齡在18到39歲之間,今天(9/6)下午和台師大學生會一同公布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學生運動員多面臨過量訓練,缺乏科學化支持,且運動傷害頻傳;而在高強度訓練下,學生容易依賴教練,教練本身不懂正確指導的方式,讓身心暴力成為常態。
另外,體育班訓練時間長,壓縮學生學習時間,學生欠缺學科能力,是被系統性放棄;體育班封閉環境也剝奪了學生多元發展的機會,加上升學管道狹窄,缺乏基礎學力,銜接大學學業不易,有些學生就算保送到頂尖大學,也不敢去念。
趙子維指出,職棒球員林智勝、周思齊都出身體育班,但林智勝曾說,絕不會讓小孩參加體育班。他提到,2017年世界棒球經典賽,當時台灣到韓國比賽3戰全敗,只花3天就被掃地出門,但為此集訓花了國家上千萬元。事後檢討,認為台灣運動員在三級培訓體系(國小、國中和高中體育班)相當不快樂、不穩定,也不敢感謝。當年立法院和體育署檢討會,也凸顯球員對自己熱愛的運動產生疏離感。
趙子維指出,日前還有官員認為應該靠體育增加國家能見度,讓他聽了相當難過,現在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國人半夜爬起來看威廉波特少棒的時代,在少子化、低生育率下,看待體育班學生的方式必須重新思考。
他認為體育班不能廢除,但應該優化,轉型為菁英式教育,不是每個人都是運動天才,但應該透過運動科學找出天才,廣設體育班找人才的觀念應反向思考,在少子化趨勢下,讓家長願意投入,為這些天才成立體育班。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體罰跟競技成就可以不並存,國家賦予體育班培育選手的責任,不能成為鞏固身心暴力的環境。體育班應走入另一個世代,改善「土法煉鋼」模式,改革不合理的「學長姊制度」,提倡健康的同儕關係。
台體大主任秘書陳添丁則指出,很多教練不知道如何處理權力不對等、如何跟上時代,應該要有人幫助教練,希望學界提供更多正向案例。也許可以參考其他國家作法,例如強化教練職前養成教育,提升素養;發生事情後可建立合適的申訴機制,例如採匿名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