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堰塞湖」離我們很近! 「46年來生成88個」目前3處嚴密監測中

    2025-09-24 18:20 / 作者 曹岡陽
    南投清水溪草嶺堰塞湖。翻攝竹山鎮長陳東睦臉書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災情超乎預期!花蓮縣政府今天陸續統計災情,至少17人死亡,上百人失聯。馬太鞍堰塞湖於今年7月21日形成,農業部評估過架設虹吸管、炸藥爆破壩體方案,但均不可行;沒想到昨天(9/23)就發生溢流,造成重大傷亡。臉書粉專「翻轉地理教室」發文表示,台灣地質環境特殊,堰塞湖很容易形成,從1979年開始就記錄了88個堰塞湖,至今仍有2個堰塞湖受到監測。換言之,台灣人離堰塞湖的距離真的很近!

    臉書粉專「翻轉地理教室」發文科普,直言台灣地質環境特殊,堰塞湖的形成與處理往往充滿挑戰。因為堰塞湖是山崩、土石流或火山熔岩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台灣因位於板塊交界帶,地震、火山多,地勢陡峭且地質破碎,加上颱風、地震頻繁,極易造成河道被淤塞。

    粉專也細數台灣近年歷史上,自1979年以來,台灣已有88個有紀錄的堰塞湖,其中有不少個案在來不及處置前就潰決,部分經專家判斷,無立即危險則採取監測觀察。至於目前,除了花蓮馬太鞍外,還有兩處堰塞湖監視中,包括新竹泰崗溪、花蓮樂樂溪。

    粉專舉例堰塞湖,我們身邊仍普遍存在,包括陽明山的「夢幻湖」、花蓮「鯉魚潭」,以及921地震形成的九份二山「韭菜湖」、「澀子坑」與水樣森林。

    粉專指出,台灣民眾最知名的堰塞湖是草嶺潭,自1862年起因地震與豪雨共五度形成,規模最大時蓄水量堪比石門水庫,直到2004年因颱風豪雨潰決才消失;今年7月初,因丹娜絲颱風襲台,草嶺潭再度短暫出現,但不到3天便消退。

    這次釀災的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是在2025年7月中旬,颱風薇帕挾帶豪雨,引發上游大規模崩塌,土石堵塞河道而成,蓄水體積高達149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石門水庫的10分之1。

    粉專也說,極端氣候已經更加頻繁出現,因此預報與防災更顯重要。另外,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的小鎮於今年5月底發生大規模冰川崩塌遭掩埋,當時得力於監測系統,於前一周疏散小鎮居民,因此將災害降到最低。粉專直言,在這樣的地形之下,要短時間內開挖溢洪道或引流極為困難,唯一可行的多是持續監測、發佈預警與加強防災宣導。



    發稿時間16:50 更新時間18:20
    曹岡陽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