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測考生比去年多,大學個人申請缺額卻創下新高。資料照,廖瑞祥攝
大學個人申請的招生缺額創下1.6萬新高,引起廣泛關注,背後原因卻不僅是少子化,因為今年(2023)的學測考生,其實比去年還多了約2000人,背後原因或許還要牽扯到去年(2022)的數學科、今年增加的重考生,以及卻來越多跨考的高職生等等;究竟上路第二年的全新考試制度,為何會導致這樣弔詭的現象呢?
6月14日,大學個人申請放榜,同時公布各系所錄取結果,除了考生幾家歡樂幾家愁,就連學校也把皮繃緊來看結果,因為今年度缺額來到1.6萬,創下新高。
個人申請缺額新高 不單純是少子化造成 去年度的招生缺額,是1萬左右,再往前年看去僅有6000多個空缺,缺額三連跳。
近3年大學個人申請各階段人數與缺額情況
從整體數據來看,110學年個人申請時,大多數學校的缺額落在10%以下,共有33校;來到去年受到生源減少衝擊,缺額大幅提高為20%-10%,為32校;今年的結果,則是最多學校分布的區段改為50%-20%缺額共44所,甚至就連缺額過半的學校,都一口氣從3所飛漲成11所。
近3年大學個人申請缺額學校數
少子化真的更嚴重了嗎?然而就連一向炙手可熱的醫學系,597個招生名額都有122個空缺,加上今年學測報名人數為11.8萬人,甚至比去年11.6萬略增,顯然問題不單純是少子化惹的禍。
細看數據,成績出爐後,實際參加個人申請的學生僅有7.6萬人,比去年8.1萬還少了約5000人,一來一往下,也造成儘管不少大學已經將招生名額縮減,但缺額依然創下新高。
去年個申「高分低填」分科「低分高就」 影響今年考生抉擇「因為去年有些平常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分科測驗卻錄取比較好的校系,所以大家今年都在觀望。」高雄市立中山高中校長林香吟如此觀察,而這個現象,要回到去年學測的數學之亂。
去年的考招是配合108課綱的新制首度上路,在學測階段,將以往單一的數學科,分流為數學A、數學B,然而第一年成績出爐後,數A頂標竟只有10級分、滿級分人數不到1%,堪稱近年數學科最難。
出乎意料的高難度,加上新制上路第一年,學習歷程檔案首度上陣用於個人申請,也讓全國上萬考生陷入混亂,傳出不少學生「高分低填」,選填科系時採取保守策略的情況,不少頂大更也因此出現缺額。林香吟無奈表示,這就是新制上路的磨合期,「很多學生被數A嚇到」,第一屆又沒有往例參照,學生於是只求先上榜安心。
然而7月的分科測驗又是另一番光景。分發結果放榜後,DCard、IG等學生社群上,紛紛出現錄取分數「大跳水」的批評,不少教師更形容是「低分高就」,也就是說,排名前段的科系在學測出現缺額後,分科測驗考生人數又少,加上去年分科是首度改為級分制,難以預估落點,也讓許多學生上榜超乎預料的科系,更讓許多學測個申上榜的學生憤憤不平。
「去年是特例」講不聽 校長嘆:不少老師、家長都說分科較好上這番情景也延續到了今年。桃園大園高中校長朱元隆說,他從去年就不斷跟學生強調,當時分科測驗是特殊狀況,不要把意外當作參考值,但他後來實際問學生,卻遇到不少人說,想要放棄個人申請,直接拼分科,因為老師都說:「不要走個申了,還要做學習歷程很麻煩,直接考分科一定會考更好。」
但他也憂心,今年缺額增加的訊息又出來,意思就是分科的招生名額會更多,今年高二升高三的學生聽到訊息後,明年一定會再重演一次「只拼分科就好」,而未來要推學習歷程檔案,只會越來越困難。
有高中校長憂心,未來要推廣學習歷程檔案越來越困難。圖為台大教室,資料照,廖瑞祥攝
直接放棄是一種,另一種是半途放棄。目前個人申請分為兩階段,一階是以學測成績登記參加篩選,通過之後,要再繳交審查資料並參與面試。
而台大註冊組長李宏森分析,今年台大通過一階的考生中,繳費參加第二階段的比率為76%,去年則是83%,而據他打探,其他大學也都有下降趨勢。
台中女中校長洪幼齡說,過去都有半數學生會在個申上榜,但今年只剩3分之1學生把個申走到最後,學生會覺得,如果學測成績對夢幻志願沒把握,加上還要整理學習歷程檔案,評估、衡量下就會乾脆選擇考分科,「第一屆的結果就是引導這樣,看成績沒我好的人分科結果卻更好,我當然要賭啊!」
台師大附中去年個申放榜後,有大約5成學生上榜,今年只有4成,教務主任陳和寬說,今年學生考得狀況差不多,但看到去年就會覺得,分科測驗更有機會,所以現在有6成學生打算拼分科測驗,但他也指出,今年缺額確實增多,「但如果大家都這麼想,考生變更多,最後結果還會像去年那樣嗎?」
放榜到個申只差1個月 學生覺得再拼一下也沒差成功高中校長孫明峯則另外觀察到,新制考招的時程或許也是一項要素。
過去考招,個人申請大約在3、4月進行,並於5月放榜,距離當時指考登場的7月第一週尚有時間,然而,111考招新制上路後,教育部因為希望能讓學生高三下學期不要邊考試、邊讀書,因此將時程全面延後,至6月中才放榜,分科測驗則將於7月12日登場,剩下不到一個月。
成功高中今年個申上榜人數,也比去年少了約100人,孫明峯指出,以往參加指考比較辛苦,要撐到7月,所以學生會傾向個申就有學校,但既然現在個申放榜跟分科測驗時間很接近,學生也會覺得可以再多準備一下。
全國高中學產業工會秘書長許麗吉,本身也是萬芳高中教師,她舉例,自己就有學生去年個申是私校,分科卻上榜政大,現在學生確實會參考去年情況,但她不認為這是壞事。
有高中老師認為,學生參考去年情況「並不是壞事」。資料照,廖瑞祥攝
許麗吉認為,考招新制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找到自己合適的科系,避免上大學才要休學、轉學,而新課綱已經教導學生思辨能力,即便最後是透過分科測驗,但大多數人還是有經過個申階段,仍然經過這個思考過程,而過往學生會擔心,個申沒學校的話,後面名額更少,因此選擇偏向保守,但現在分科機會變多,學生更可以無後顧之憂地選擇、衝刺。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高中職主委張瓊方則認為,她詢問會內校長、教師,發現這個現象大多集中在前段志願,中間以後的學校學生仍舊是希望早點上榜,「前段學生本來就很習慣拼到最後。」
張瓊方也分析,學測考生增多可能的原因,是今年重考生達1.1萬,比去年9200人多了2000人,但因為學習歷程檔案,所以他們未必會參加個申,來考學測是因為現在分科測驗的國、英成績沿用學測;此外現在技高生(即高職生)跨考學測比例也有增加,但他們會看學測、統測哪個考得好來申請學校,這些都是造成學測考生增加,但個申人數卻減少的可能因素,對於未來發展,她認為還有待繼續觀察。
一路走來命運多舛的新制考招,上路終於來到第2年,首年制度大改又遇亂流,激起不少波瀾,究竟制度設計,最後能否成功達陣,達成讓學生更能找到合適、熱愛的科系,同時降低升學競爭的壓力?一切都還有待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