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個別醫院總額」恐釀分級醫療失衡?門諾榮譽院長憂心:區域醫院角色日益萎縮

    2025-04-04 07:00 / 作者 游騰傑
    健保署今年推出「個別醫院總額」,有區域醫院憂心新制上路恐會面臨雙重挑戰,恐釀分級醫療失衡。醫院示意圖。取自Usplash
    健保署今年推出「個別醫院總額」新制,除了台北區以外,其他醫療分區已在今年1月1日正式實行,隨著台北區於4月起上路,區域醫院面臨的新挑戰也隨之加劇。中華民國區域醫院協會理事長、門諾醫院榮譽院長吳鏘亮接受《太報》專訪時坦言,區域醫院在新制度下將遭遇資源分配不均及經濟壓力增加的雙重挑戰。他指出,即使區域醫院的服務內容與去年無異,但由於點數分配的變化,收入可能會逐漸減少,這將導致區域醫院的角色日益萎縮。

    吳鏘亮解釋,區域醫院在「個別醫院總額」新制下,面臨急重症病人與慢性疾病的資源分配困境,醫學中心通常承接急重症病人,而慢性病人者則集中於地區醫院,導致健保總額先會被醫學中心、地區醫院瓜分,這讓區域醫院的經濟壓力愈加沉重。他坦言,區域醫院可能會面臨收入縮水的情況,進一步加劇其經營困難。

    根據我國醫療院所的層級,按照衛生福利部分類,目前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各層級醫院負有不同的照護任務與角色,醫學中心擔負有研究、教學以及急重症病人的治療照護,其他層級醫院則另擔負有任務及功能。

    吳鏘亮強調,在新制度下,區域醫院的資源分配不均,急重症及慢性病的健保點數分配不利,使得區域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時面臨更多困難。他指出,區域醫院多承接急診檢傷二、三級病人,健保點數較低,然而急診一級及重、難、罕病則主要集中在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則在慢性病方面得到一定保障。

    他進一步解釋,儘管健保署已制定剛性需求,對醫療項目進行保障,但實際上這些保障仍有條件,且區域醫院在增長方面受到許多限制。

    根據台北區公布的22項保障項目,這些所謂的「剛性需求」大多是急重症的治療項目,包括生產、精神科住院、急性心肌梗塞、加護病房診療費、門診化療及放療、急診檢傷分類一級、門診手術、心肺復甦術、心臟瓣膜手術等,這些項目大多集中於醫學中心的急重症治療。

    吳鏘亮指出,隨著經濟壓力的加劇,區域醫院將面臨更大的財務困境。他也說,理論上,在個別醫院總額的基期保障條件下,今年提供與去年相同的服務量,收入是會持平,但因為各種限制條件下,服務病人數必須增加,照護人力必須成長,薪資條件必須提高,舉例來說,對平均床數在400至500床的區域醫院而言,面臨成本壓力劇增的營運困境。

    吳鏘亮認為,新制度限制了門診量和住院量,即使區域醫院提供相同的醫療服務,收入卻可能減少。這不僅影響醫院的運營能力,還會對醫護人員的服務能力造成影響。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