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健保署今年推動「醫院個別總額」新制,規定醫學中心的門診量佔比不得超過55%。對此,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擔憂,恐將造成醫療人球。不過,第一線醫師直言,醫院其實擔心賠錢的程度遠不及擔心被告,因為每個醫護人員都怕被告。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秘書長、北市萬芳醫院急診專科醫師陳亮甫接受《太報》專訪時表示,醫院個別總額新制想要達成的目標是「分級醫療」,但到底能不能達成是需要花時間檢驗,過去政府已經推出多項政策要求大醫院門診減量,像是合理門診量,或是5年降低10%門診量等政策,但最終都沒有成功。
陳亮甫說,這個制度推行下去,目前就是還沒發生提高掛號費、限制民眾掛號等狀況,仍需要再觀察下去,觀察這制度對醫院來說是否真的會造成財務重新整理,答案至今都尚未明朗,但他也直言,大醫院就是要想辦法把不需要來看大醫院看病人趕走。
陳亮甫指出,新制度或許有機會改善醫師、護理師、藥師的勞動環境,透過新制促使慢性病、小病不要跑大醫院,讓來醫學中心看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病患自動被趕走,「但是不會改變台大醫院的勞動環境,因為台大醫院已經沒救了」。
陳亮甫進一步表示,台灣是就是一個很奇妙的寶島,政策永遠都會製造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期待新制度可以達成分級醫療,但是搞不好到最後根本沒辦法達成」,因為就算沒有醫院個別總額新制,每間醫院之間還是會維持某種資源分配的平衡。
他坦言新制度只是讓這些事情檯面化,「但實際上,可能到最後大家馬照跑、舞照跳,根本不會發生任何事情,門診還是無法減量」,也表示醫院其實擔心賠錢的程度遠不及擔心被告,因為每個醫護人員都怕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