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插畫家的Apple說到以前當手術室護理師的經驗仍很開心。陳玠婷攝
如果有個非親非故的人對你說「我想喝可樂」,你會有什麼反應?會幫他拿嗎?會幫他開罐嗎?曾在林口長庚醫院工作7年的手術室護理師Apple的回答,令人很訝異感動,她說,她會幫忙打開可樂瓶蓋,接著插上吸管、附上面紙,以免瓶身的水珠滴落,讓對方手溼答答地很不舒服。她這麼無微不至的做法,已經融入工作與生活中了。
護理師的工作職責百百種,一般護理師、專科護理師、重症護理師、手術室護理師、麻醉護理師、急診護理師、兒科護理師等等,像Apple所在的骨科手術室護理師,見過車禍或跳樓的病人,有滑雪骨折的小朋友,也有重病需截肢的年輕人……這一些,都是她工作時須面對的場景。
Apple不只待在手術室,她也熬過瘋狂病房和大小夜輪班,很熟悉大醫院的運作方式,近日,她將多年累積的漫畫和照片,出版成新書《手術室裡的小綠人》,好讓讀者能窺見手術室與醫護們的各種辛酸血淚、如何苦中作樂,一起協助病人康復的歷程。
醫院的都市傳說之一不許吃鳳梨,Apple親身體驗過。Apple提供
被臨床磨到失去信心 轉手術室重拾熱忱
Apple的本名當然不叫Apple,對外界而言,這一名字幾乎「可去識別化」,就像每個人到醫院診所時遇到戴著口罩、只露出眼睛的護理師一樣,或許可呼應她不想被特別認出來的設定吧,她認為,自己不能代表台灣所有護理師發言,所以在經營臉書粉專《手術室小綠人》,以及近期新書曝光上仍小心翼翼把握分寸。
Apple喜歡畫畫,尤其是插畫和漫畫,國中有段時間使用畫畫代替文字寫聯絡簿日記,很受同學好評,開啟她用插畫記錄生活的起點。有趣的是,她雖有當漫畫家的夢想,不過考試前還是很務實地拿出自己的成績和考量未來職業選擇,她果斷選了護理系,自長庚科技大學畢業後進林口長庚醫院工作。
她生動譬喻,初期在骨科病房那幾個月的生活「宛如地獄」,早上八點上班,七點多就得到班做準備,譬如清點點滴架、輪椅數量,補齊紗布等多項耗材、測試電擊器等醫療用具是否故障,再來要和大夜班護理師交班,了解負責病人的最新狀況,「那時我們1個護理師要照顧7到8床病人,早上要完成發藥、打針、點滴、抽血、量血壓、帶他們去做安排好的檢查,幫助接受手術的病人準時去手術室,同時要滿足病人各種「呼叫護理師!」需求,通常忙完一輪已經過中午了,下午得準備再run一次早上的流程直到交班。」
令人崩潰的是,像清點器材就不會次次順利,她會發現輪椅不翼而飛,這時她就得按照病人習性,推測可能是哪一床病人推走使用?又或者到了要去門診、檢查時間到了病人卻不知去向等等,再加上學習進步的速度又不如自己預期,幫病人打針還被病人伯伯鼓勵不要緊張,難免感到挫折沒信心。
「我會要求自己一個禮拜內要學到什麼程度,但現實沒辦法這麼順利,只要想到為什麼旁邊優秀的同事可以做到,但我卻不行,那時給自己很多壓力,有一度想離職。」後來在主管建議下,她從臨床轉到手術室工作,結果原本只是抱持著給自己最後的機會,她一待就愛上而且待了7年。
現實不是偶像劇 手術室生存需智慧
從某方面來說,醫療體系很吃「輩分」,再有經驗的主治醫師,遇到老師或學長也需讓步,在這情況下,手術室排刀順序、器具使用順序都有眉角,需要強大的心臟與智慧消弭摩擦,讓每間刀房都可以順利運作,而手術室護理師是關鍵角色。
手術室護理師職責是什麼呢? Apple解釋,首先,手術室是一個管制區,進出有嚴格限制,僅有病人、相關醫護才能進出。換句話說,這裡並不是病房區,所以手術室護理師只會在手術時接觸到病人,他們的核心任務是讓手術順利進行,協助病人從術前、過程中、術後舒服且平安地度過。
Apple用兩句話迅速分別刷手護理師與流動護理師的差別。Apple提供
她在書中細細講解,手術室護理師又分為2類,分別是「流動護理師」和「刷手護理師」。
新人大多從刷手開始,也就是戲劇中常見「遞工具」給執刀主治醫師的角色,需要熟知各種器具名稱、用法,也須記得不同醫師的習慣,她曾在漫畫裡記錄醫師指示要「我的那一支」,就在其他人納悶時,只見刷手護理師馬上遞上「那一支」器具,很逗趣。
另外,假如病人有取下臟器組織,刷手也需須標示清楚,並掌握每一塊止血棉、骨釘、刀片、針頭、機械零件去向,以免留在病人體中,讓病人再次受苦。
流動護理師了解手術內容後準備器具,術前術後都得清點多次。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流動護理師則須確認每一台手術病人身分、準備手術內容相對應的電鋸、刨刀、骨材、X光機等器具和備品,「有時候一檯手術大概20到30個用具就可以,有時候可能破百,前後都要清點,像是電鋸的鉅片有很多不同尺寸,需要依據手術部位不同給出相對應的工具,有醫師形容很像高級蓋房。」
另外,流動護理師還得考量醫師的身高和習慣,微調病床高度、角度和環境動線、喜歡聽什麼風格的音樂,依據手術部位喬好病人的姿勢,術後再推病人到恢復室、撰寫護理紀錄和計算藥材費用等等。(備註:流動護理師也須和麻醉護理師合作照顧手術病人)
有些人曾好奇問她,像戲劇會演手術中病人大失血等等緊急狀況是不是常常發生?實際上,骨科手術大多都是關節、脊椎、骨頭相關,過程相對平和,很少遇到緊急狀況,不過輪班時會去支援其他科室手術,會遇到跳樓、車禍意外等等需搶時間的病人,手術室氣氛就很不一樣。
手術室護理師輪班時需要支援其他科室,病人、醫師、氛圍完全不一樣。Apple提供
雖說如此,Apple在骨科也遇過「刻骨銘心」的病人,那次是緊急刀,一個年約20初頭的年輕病人需要截肢,「我們原本預設病人的情緒可能不會很好,手術前我們和她核對身分和手術內容,結果她很平和親口說出『我要做左側截肢』手術,讓我們原本準備好的話都派不上用場,感覺很衝突……。」
Apple說,手術室前期也是靠著手術室的學姊每天關心引導撐過,第3年開始她才有自信做得好,「我覺得可以順利完成醫師的動作指令,幫助病人麻醉退後在乾淨溫暖的環境下醒來,這些小事都是支撐我做下去的理由。」
最重要的是,她很喜歡這樣的自己。
聽歌辨識醫師 曾忙到50首歌聽到崩潰
講起手術室,Apple有許多開心的回憶,她偏愛中英文老歌,不過每個醫師的喜好都不同,有人喜歡張學友,有人喜歡周杰倫,有時聽歌就能認人,她笑說,「有一位醫師蒐集50首歌,每次開刀都放,結果有天他忙到50首歌已經重複幾次,最後聽到崩潰,好可憐。」
她也分享,骨科有位名醫有又捲又密的爆炸白髮,鬍渣、包包裡隨時都是書和資料,就像科學家愛因斯坦一樣,個性相當嚴謹,控制欲很強,會在術前準備時緊盯著大家,不過他私下會操心大家生活,譬如在得知Apple單身後迅速製造一個「不容拒絕」的機會介紹學弟,讓她哭笑不得。
醫護們的人性化不只展現在工作上,私下互動也很逗趣。Apple提供
此外,她覺得手術室的經歷改變她的個性,以前她雖為病人和同事著想,但互動比較制式,「我不喜歡和人對眼打招呼,比較冷漠一點,可是看到學姊會和病人閒聊,關心他們是怎麼受傷的?問他們『你還好嗎?』偶爾也會摸摸病人溫暖問候,會很觸動我,我也想讓病人更舒服好過一點……」所以她也漸漸改變自己,變得比以前更會表達了。
醫護艱難處境 點出「做自己」的下一步
對於台灣世紀難題–醫護離職潮議題,Apple回答得保守實際,她坦言,在疫情前她已離開長庚,轉到診所工作,沒想到診所比醫院更累,每周有2天上班12小時,於是決定離職先專心去學AI繪畫等課程、畫畫。
她分享,其實護理師常常在25歲到29歲之間會有「還是換個跑道試試看?」的念頭,「如果22歲左右開始工作,25歲開始會比較有餘裕做自己的興趣,29歲上下存款到一個額度後會認真考慮離職,過30歲後才會想會不會沒有工作要自己,不過現在缺人的關係,我覺得護理師是有退路的。」
至於如何改善工作環境,Apple提到,她期待未來醫院專業分工更細緻,譬如80間手術室只有2名放射師值班,忙不過來,所以醫護得自己來;現職護理師在忙碌中需分神為病人翻身、訂餐、找醫師等細瑣的事情,這部分可以多聘僱護佐幫忙。除此之外,院方可以建立醫療器材、耗材管理的資料庫和系統,精簡護理師的作業時間。
「多聘人、調薪當然也是方法,仔細說,我覺得這部分和個人感受也很有關係,工作多壓力大,難免會和病人、家屬、同事之間有摩擦,或者當醫師的出氣包,這些都會消耗護理師工作投入值。」
不過,雖然高壓高工時,Apple想起在醫院的7年大多都是開心的回憶,若要想不開心的事還得特地去翻紀錄,她期許自己,若未來有機會也會考慮回醫院服務,她也開朗呼籲,希望病人不要再把護理師當作醫生的附屬品啦,「以後護理師講的話也要聽!」好讓護理師的內心的小火苗延續下去。
Apple 小檔案
學歷:長庚大學護理系
現職:插畫家、漫畫家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手術室護理師、眼科診所護理師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