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與北醫大攜手合作,推動肝癌與腎臟病精準醫療新紀元記者會。臺大醫院提供
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和基因科技進步,台大醫院與台北醫學大學今(5/3)聯合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聚焦國人高度關注的肝癌與慢性腎臟病兩大重症,揭示最新臨床轉譯研究,並提出可望改變治療策略的重要突破。
台灣長期為B型肝炎高盛行國家,早年帶原率接近五分之一。病毒性肝炎患者易進展為肝硬化、最終甚至肝癌。雖然醫療進展已帶來標靶與免疫療法等選項,但多數晚期肝癌患者療效仍有限,根源在於癌細胞異質性高,導致治療反應差異極大。
台大醫院主治醫師蔡丰喬表示,研究團隊整合AI與「多體學分析」技術,深入解析基因、RNA、蛋白激酶三層面的差異,再利用AI和大樹鋸建立資料庫;再從大量B型肝炎病人資料中找出與肝癌風險相關的基因變異,並分析腫瘤周邊免疫環境對治療反應的影響,成功找出間接調控YAP活性的兩個基因STK40與SLK。
針對向來棘手的肝癌治療,研究團隊鎖定關鍵基因「YAP」,雖推動癌細胞增生與轉移,但也在正常細胞中扮演要角,過去難以直接作為攻擊目標。實驗證實,抑制「STK40」與「SLK」這兩個基因能降低癌細胞惡性並減少轉移,對於脂肪肝與B型肝炎相關肝癌尤具治療潛力,未來有望為肝癌患者開發出全新的治療方向。
其中,SLK已有現成藥物可望快速應用,STK40則適合開發抗體藥物,為肝癌患者提供更多元的個人化治療選項。研究團隊並計畫將此策略擴展應用至其他「無法成為藥物靶點」的癌症關鍵分子。
臺大醫院與北醫大攜手合作,推動肝癌與腎臟病精準醫療新紀元記者會。臺大醫院提供
另一大亮點聚焦於慢性腎臟病(CKD)。根據2024年美國USRDS報告,台灣仍為全球透析發生率與盛行率最高地區,洗腎人口已突破9萬人,對健保體系造成沉重負擔。北醫大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領軍團隊與台大合作,建立結合大數據與分子分析的「腎功能軌跡預測模型」,運用群組化軌跡分析法(GBTM),將病程區分為「維持型」、「惡化型」與「改善型」,有助臨床及早辨識高風險族群。
北醫大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指出,透過群組化軌跡模型(GBTM)結合基因資料與免疫細胞分析,發現心臟病、糖尿病與腎病並存的「CKM症候群」患者死亡風險極高,推動「整合式共照」迫在眉睫。
在臨床端的醫護人力方面,研究團隊針對全台513位腎臟科專業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自我效能與臨床表現正相關,建議未來應加強在職教育訓練與資源支持,以強化照護穩定度與專業信心。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強調,台灣應發展更貼近本土需求的醫療技術與藥物。不能完全依賴歐美標準;北醫大校長吳麥斯也指出,生成式AI與大數據已逐步應用於臨床與醫學教育,未來醫學研究與照護將由「人機協作」主導,將是打造健康台灣的關鍵基礎。未來持續推動跨校、跨院、跨領域長期合作平台,聚焦癌症與慢性病等高負擔疾病,共同為實現台灣精準醫療願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