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1年元旦開放進口萊豬,各部位各有檢驗標準。示意圖,取自pixabay圖庫
衛福部食藥署的豬肉儀表板顯示,澳洲方於4月29日進口22.99公噸的「豬隻可食部位」被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成為台灣2021年開放萊豬進口後第一批,是否成為各國敲門磚?備受注目。
台灣於2006年禁止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2020年為加入多國際貿易組織,宣布2021年元旦起正式開放萊豬進口,允許豬隻各部位允許少許萊克多巴胺殘留,像是豬肝、豬腎0.04PPM,豬肉、豬腸、豬腦等部位是0.01PPM。
時隔4年,近日有一批澳洲進口的22.99公噸豬肉抵台,檢出豬腳、嘴邊肉、豬頭皮、大腸頭等部位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低於現行標準值,成為台灣首批准許進口的萊豬。
食藥署豬肉儀表板於4月29日公布澳洲豬肉驗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取自食藥署
從食藥署的豬肉儀表板中可看見,台灣的豬肉來自各國,以加拿大為主有1萬9728噸,西班牙居次7473噸,另還有巴拉圭、丹麥、美國、荷蘭、澳洲。
不過,雖然澳洲非台灣主要進口豬肉產地,但不少台灣人關心,此事是否成為各國萊豬進口敲門磚?尤其現在各國與美國正為關稅協商,憂心政府不敵美方壓力,放寬美國萊豬進台灣。
對此,政府再次重申,自開放萊豬進台後已採取多項配套措施,包括強制規定業者要清楚標示豬肉來源、加強邊境查驗檢疫、成立豬肉儀表板公布萊豬進口數與劑量。另外,衛福部部長邱泰源曾保證,政府有決心守護國民健康,嚴格檢視萊豬數量。
食藥署豬肉儀表板於4月29日公布澳洲豬肉驗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取自食藥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