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研究院與部立桃園醫院合作開發智慧手部衛生監測系統,透過藍牙與Wi-Fi技術偵測洗手行為,精準追蹤醫護人員手部衛生狀況。游騰傑攝
部立桃園醫院於新冠疫情期間曾爆發院內感染事件,共造成21人確診、1人不幸死亡,歷時44天才平息。經調查發現,感染起源為醫護人員進行插管操作時手部衛生未落實,導致連環感染。為改善手部衛生遵從率,桃醫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結合物聯網技術的「整合性手部衛生監測系統」,成功登上國際期刊113年12月《Global Challenges》封面。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7/14)召開「國衛院與桃園醫院研發手部衛生行為監測系統」記者會說明,與部立桃園醫院研發該系統,利用藍牙與Wi-Fi技術,能即時偵測濕洗手與乾洗手行為,自動計算手部衛生的「遵從率」與「正確率」,並透過視覺化介面即時呈現結果,且未使用攝影機監控,不會造成隱私侵害的問題,幫助醫院管理並改善醫護人員的衛生行為,達到「降低對醫療作業流程的干擾」的目標。
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指出,根據歐洲研究,約有19.2%的加護病房患者,以及高達50%的住院新生兒,曾經歷至少一次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AI),其中導致手部衛生不良的原因眾多,包括醫護人員特質、病房環境、人力壓力、洗手設施可近性、緊急醫療情況等。世界衛生組織(WHO)亦明確指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影響病人最常見的醫療問題,如病情惡化、延長住院時間、提高失能率及死亡率,不但增加人員及醫療系統的經濟負擔,也是許多病人預後復原不良的根本原因。
然而全球醫療機構的手部衛生遵從率中位數僅約40%。即使進行人工觀察可暫時提升表現,但成本高、時間長,且存在「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受觀察時行為會改變,影響實際效果。
為解決此困境,國衛院研究團隊導入「設計科學研究方法」(DSRM),經過觀察分析現況,發掘解決方案,設計相關感測器後進行模擬測試與實地研究,以評估、討論及調整感測器在臨床環境的表現。由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院長廖倫德、部立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醫師林宜君與護理長游玉琲共同領軍,歷經多次驗證,系統已成功應用於成人加護病房,洗手行為偵測準確率達72%。
廖倫德補充,系統採藍牙與Wi-Fi感測,不使用攝影鏡頭,因此不會干擾醫療設備運作,亦不侵犯醫護人員隱私。醫護僅需配戴藍牙追蹤器,系統即可透過感測器偵測其進出病房時的洗手行為,包括濕洗手是否達到40秒、是否使用乾洗手液,並整合雲端資料庫即時回報。
國衛院表示,手部衛生監測系統能透過主動監測、自動計算遵從率及正確率、無需耗費大量人力資源即可長期偵測了解醫護人員的手部衛生表現,並且可以克服直接觀察的缺點、快速應用到各個不同的醫療場域。系統架構具高度可擴展性與可複製性,可依不同院所需求快速部署,協助提升整體手部衛生品質。雖然利用藍牙訊號進行醫護人員位置定位,易被環境雜訊干擾,未來可進一步客製化訊號校正,提升此系統評估準確率,有助於推動智慧醫療照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