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衛福部長石崇良應媒體受訪。廖瑞祥攝
候任衛福部長石崇良今(28)日出席媒體見面會,揭示未來方向,分別是推動假日急症中心,以及提升病床周轉與推動三班護病比入法,並透露將於下週一正式上任,目前疾管署長與健保署長人選已積極徵詢中,預計很快就會拍板。
石崇良今天下午出席媒體見面會時,原本被認為會從講台側門進場,卻意外從攝影機後方現身,讓現場記者措手不及,甚至來不及舉起手機拍照。記者們隨即要求他「重走一次」,石崇良也爽快答應,隨後登上講台接受聯訪。與邱泰源「幾分鐘快閃」相比,石崇良一口氣回答問題長達50分鐘,讓記者鍵盤聲此起彼落。
準衛福部長石崇良應媒體受訪。廖瑞祥攝
石崇良指出,當前醫療體系面臨的挑戰從急診壅塞到護理人力短缺,核心可歸納為三大議題:醫療韌性、心理韌性與社會韌性。其中,醫療韌性又涵蓋「人力」、「藥品」與「資源」三個層面。他強調,解決急診長期壅塞是首要任務,因現有醫療量能已相當緊繃,難以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尖峰需求。
石崇良進一步說明,急診運作可分為三大環節:病人流量(in-flow)、急診處置流程(process)與後端分流,像是住院或返家。根據過去大數據觀察,急診就診人數呈現季節性波動。檢傷分類中,第1、2級危急病患約占兩成,第3級中度病患約占七成,其餘則為第4、5級輕症。整體而言,約八成急診病人最終可直接返家,無須住院。
石崇良指出,第一步將改善病患分流,計畫推動「假日急症中心」(UCC),專門處理假日期間的急診壅塞,提供民眾就近就醫,包括內外科縫合、一般急症(急但不危急)、外傷及兒科等非危急問題。他強調,此舉不應增加醫師負擔為前提,同時也鼓勵基層診所假日開診,並將配套推出誘因措施,以分流輕症病患。
石崇良表示,第二步將強化基層與居家醫療,以減少急診需求。他鼓勵民眾透過家庭醫師做好慢性病管理,降低因病情控制不佳而頻繁就診急診的情況;同時,將建立區域巡訪與聯防機制,調整現行居家醫療計畫,減少不必要的住院與輕症患者湧入急診,避免增加醫護人員負擔,提升處置效率。
石崇良指出,第三步將著重提升病床周轉與護理人力,持續推動「在宅急症照護」,以及「門診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與「早期出院模式」,讓部分患者能在家中或門診完成治療,降低住院需求,進而擴大病床周轉率。
在解決護理人力短缺問題上,石崇良強調,必須以滾動式方式檢討「12大護理改革措施」的實際成效,並明確區分「增聘人力達標」與「關床達標」的護病比獎勵,其中前者應給予更高獎勵,以避免因關床達標而喪失政策初衷。
他指出,改善工作環境才是根本之道,將透過「健康臺灣深耕計畫」提升醫事人員的工作條件,並善用科技與AI(如自動化系統)簡化作業流程,降低人力負荷,使護理人員願意留在急重症單位。
石崇良進一步表示,推動三班護病比入法是既定政策,將持續推動。為因應高齡化社會下多元化的護理需求,包括社區、機構、醫院及其他場域,他已於近期與護理團體進行討論,計畫全面盤點現有策略並適時調整,以確保護理人力能充分因應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