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莖示意圖。取自Pexels
台北市一間醫美診所近日傳出意外,一名50歲男子在接受陰莖增大手術後疑似因麻醉不當猝死。顧家醫療總院長、泌尿科醫師顧芳瑜今(19)日提醒,陰莖手術雖可滿足個人需求,但潛在風險不可忽視,需要對手術效果、恢復期與潛在風險有充分了解與心理準備。
顧芳瑜指出,若有意進行陰莖增大術,民眾應先建立正確認知,這類手術主要是回應個人對外觀或自信的需求,因此更需要對手術效果、恢復期與潛在風險有充分了解與心理準備。臨床上會依個人體質與需求選擇適合的術式,醫師也會說明術後照護、癒合時間及可能出現的個別差異。「每位病人對手術的期待不同,醫師會協助釐清期望是否可行,並與病人共同確認實際能達成的目標」,這樣的溝通有助提升手術滿意度,避免過度理想化,也更能確保手術的安全與效果。
顧芳瑜表示,陰莖增大術目前有三種做法,包括填充自體脂肪或玻尿酸、異體真皮植入,以及包皮折疊手術,其中以前兩種最為常見。填充自體脂肪或玻尿酸是最傳統的作法,缺點在於術後可能因脂肪被吸收或玻尿酸產生流動,導致形狀改變。
顧芳瑜提到,有患者自體脂肪被吸收後留下多處硬塊,術後多年觸感明顯不平整,外觀甚至像「狼牙棒」;也有使用玻尿酸填充的個案,隨著時間拉長、填充物移動,造成外觀變得像「苦瓜」。
他進一步指出,異體真皮是另一種主流方式,將捐贈皮膚經處理後去除細胞核等組成,保留蛋白質骨架,再植入於包皮與海綿體之間,達到增粗效果。其優點在於形狀自然、硬度提升,且不會被吸收。至於包皮折疊手術,則是將包皮切除後,將下沉的皮膚組織對折加厚。此方式加粗效果較差,形狀也相對沒那麼自然。
顧芳瑜提醒,病人有權利了解手術與麻醉由誰負責,所以要求知道由誰來麻醉。尤其建議確認「執刀醫師」與「麻醉醫師」是不同的人,這樣的安排能讓手術執行與生命跡象監控各自專責,才能有助於兼顧手術品質與整體安全。
是否適合進行陰莖增大術,顧芳瑜解釋,主要取決於個人體況與慢性病控制情況,並沒有絕對的限制。若有心臟病史、高血壓未穩定控制、嚴重氣喘或凝血功能異常等情形,醫師會依據檢查結果進行評估,必要時會建議患者先轉診做好慢性病控制及調整後再進行。原則上,慢性病只要經過妥善管理,大多數人仍有機會接受手術。
至於陰莖手術的風險是什麼?會不會一不小心變公公?顧芳瑜表示,不會變公公,因為不太會切到海綿體。比較常見的風險是感染,因此術前的評估很重要(例如有沒有三高、凝血功能異常等慢性病史),術後的用藥以及換藥以及需要按照醫師的指示是更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