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 資料照,侯柏青攝
食安事件多,公衛師呼籲建立「食安簽證制度」,由公衛師等專業人員擔任守門人。政委陳時中今天說,不反對這方向,但若後續發生食安問題,簽證人是否須負責,應先釐清責任歸屬。
面對極端氣候與新興傳染病的雙重挑戰,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今天舉辦「跨域 × 健康:公共衛生師制度發展新視角」論壇,聚焦氣候變遷、環境治理、食安風險等,與民眾切身相關議題。
食安事件層出不窮,從寶林茶室中毒案到近期的屏東黑心豬大腸事件,台北市公衛師公會理事蔡秉兼說,現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雖然設計了三級把關:業者自主管理、第三方驗證、政府稽查。然而,在外食人口龐大、餐飲缺工嚴重的情況下,自主管理往往流於形式,第三方驗證與分級標章,業者參與率不到6%。
蔡秉兼呼籲,政府應儘速推動「食安簽證制度」,讓公共衛生師、食品技師等專業人員成為餐飲與食品業的第一道防線,其核心精神在於,業者在營業前和平時定期,必須由合格專技人員簽證,確認衛生管理計畫與操作流程符合標準,始得營運。
他認為這樣有3大好處,包括補足稽查人力缺口、提升業者自主管理及責任明確化;目前全台僅700名稽查員,但已有近3000名公衛師與食品技師,若納入簽證體系,監管能量將瞬間擴充數倍。
這次論壇以 One Health 為核心,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致詞指出,推動One Health 政策關鍵在於整合,公共衛生師在整合中扮演核心角色,期望透過公衛師的專業,將各領域串聯起來提升整體防疫與健康治理效能。
陳時中會後告訴媒體,他並不反對食安簽證制度,這能幫助事前預防,強化安全體系,不過,仍有些細節有待釐清;簽證屬於前端的評估,假設專業人員檢查、看過流程都對,所以簽了名,後來業者出現食安問題,簽名者要不要負責,否則簽證的意義就很低,如何釐清責任,還需要很多社會討論。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長許朝凱補充,「食安簽證制度」是長期可研議的方向,目前「食安法」沒有簽證,只有「技師法」有;其次,簽證是需要領有執業執照的人來執行,我國現況是有2600多人考取食品技師證書,實際換取執業執照的人不多、僅34人,仍不足夠,還有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