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修站在新化老街前,敘述自己將新化人說新化故事的理念刻到骨子裡,凡事喜歡做到無可挑剔,聽他導覽知識學理念收穫多多。陳玠婷攝
古都台南向來悠悠慢慢地,今年恰逢建城400周年,透過「紅球計畫」、奇美博物館的「拉斐爾到梵谷畫展」,國寶級手繪刊版的全美戲院百年影展、台灣文博會等陸續登場,新舊世代交融,成功將全城鬥熱鬧延伸至世界交陪。然而,「台南400」在台南資深志工導覽員陳楠修的眼中,確實成功行銷台南之美,不過他更偏好低調敘述動人的百年故事,退休20年至今仍樂此不彼。
新化太美 他離家20多年後才懂
從台南火車站往東邊走,穿過永康區便可到新化區,車程不過30分鐘。然而,這30分鐘,讓兩處地景氛圍截然不同,新化少見高樓,視野遼闊,道路寬敞,而且古蹟老房密集度相當少見。
今年62歲的陳楠修是新化人,講起家鄉,言語神情都透露著一股熱切,他說,自己是退休後才開始認識新化、認識台南,隨著了解愈深,他愈清楚無法用簡單粗暴的「喜歡或不喜歡」來形容對台南的感情,但他很確定自己認同這塊土地。
陳楠修每周二早上在新化青少年圖書館當值班志工,而這裡原先是日據時期的「新化公會堂」為歷史古蹟,用於居民婚喪喜慶聚集地。陳玠婷攝
陳楠修分享,新化舊名「大目降」或「大穆降」,其源自於西拉雅族的「山林之地」之意,講述新化物產豐饒,山林的農產下山送到新化,再從新化分送到各地,帶動當地商業發展;後來歷經清領時期、日據時代,新化擁有全台灣第一座水庫「虎頭埤」,老街上的巴洛克式建築、鄰近的街役場、新化公會堂、武德殿、鍾家古厝、和平街日式宿舍、蘇家古厝、白色恐怖受難者楊逵紀念館,處處皆能看見歷史脈絡。
新化區的中正路上存留三種不同風格的百年老屋,此為第一代巴洛克風格老屋。陳玠婷攝
不過,或許從出生到成年都在新化,對環境太過熟悉,中年以前的陳楠修未曾想過新化是個寶。
他笑說,高中畢業後入軍校成職業軍人,在海軍情報單位蒐集分析情資20年,曾在高雄左營、台北大直、桃園大溪等不同單位效力,退休前累官至中校,無奈不適應台北環境,他婉拒長官挽留與升上校的機會,決定42歲那年退休,想用接下來的人生做真正有興趣的事。
被文史前輩笑罵死囡仔 他回新化說故事
陳楠修退休後的人生有許多出乎意料之外的轉變,但現在再回頭看,其實他一路走來仍保有服務他人的初心。他分享,軍職退休後先在高雄楠梓少年法院(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前身)擔任訴訟輔導、少年輔導志工6年半,後來在父母呼喚下「落葉歸根」,結束20多年在外的生活,帶妻兒搬回新化重新開始。
陳楠修熱愛藝術,曾在奇美博物館舊館擔任導覽組組長,在新館則是貴賓導覽員與機動導覽隊長。陳楠修提供
回故鄉後他也沒閒著,由於從小對藝術、演講和音樂很興趣,他主動報名奇美博物館導覽志工,接受西洋史、藝術史、學迎賓三步送客七步扎實訓練,前後共服務10年,升到志工組長為時任副總統吳敦義、時任市長賴清德等人導覽,領取少少的時薪,扛這些責任壓力不小,他卻做得不亦樂乎。
在奇美服務期間,陳楠修某天因緣際會認識新化高中退休老師陳坤發,他笑說,當時陳坤發知道他在奇美當志工,便用台語笑罵他「死囡仔,不知道新化是寶!」還說新化少了一個會說故事的人,要他回家鄉說新化的故事,他說:「我當時聽了當頭棒喝,這才意識到自己一直沒把新化放在心上,當自己是過客。」
陳楠修從軍職退休後就想做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此為他帶導覽新化的蘇家古厝。陳楠修提供
有了這份動力,陳楠修開始爬梳新化歷史,結合在地人熟稔地方的優勢,他漸漸認識許多有志於保留地方文史的前輩們,有陳坤發老師、前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王榮森、新化鎮地方文史工作者康文榮、退休校長曾進發等人,各個投入數十年仍保有相當熱情,有人有豐富的資源、有人熟知野史故事,大家都為保留珍貴文史到處奔走,他看了感動自己也投入愈來愈多,成為當地文史傳承的第二代。
新化武德殿現為歷史古蹟,保有全台目前唯一一座彈簧地板,呈現日據時期最原始的樣子。虎頭埤風景區管理所
舉例來說,1924年日據時期,新化武德殿建成用於防遏瘧疾傳染的場域,後來變成軍警學生練習柔道語劍道場,待台灣光復後使用次數漸退,整座逐漸毀敗,原本新化鎮公所(台南升格直轄市前)計畫拆除,後來在大家奔走下才保留下來,2006年台南市府將武德殿登記為歷史建築,受文化局保護重新整修。
陳楠修說,武德殿對外開放後,他加入成為志工隊當隊長,至今每周仍排班服務。他說,為了更瞭解新化武德殿,他走訪全台僅存10多處武德殿,翻閱相關史料,熟知起源到建築工法,「全台武德殿的木頭地板下有90顆彈簧,因為以前練柔道時都要摔呀,這些特製彈簧可以吸收人體落地的衝擊力道,想想當時建造真的想得很遠,可惜現在只剩新化的武德殿還保有彈簧地板了,其他維修不易都拆了。」
相同的例子還有新化街役場,陳楠修解釋,「役」這個字有僕人的意思,所謂役場便是公僕辦公的地方,以現代說法即是新化區的區公所,不是監獄或刑場。街役場同樣建造於日據時期1934年,仿文藝復興晚期劇院外觀,簡約古典的圓拱形門廊,洗石子與北投窯場特製的十三溝面磚,柔和了公部門的冷硬感。
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新化鎮公所(台南市改制直轄市前)搬入新辦公室後,街役所逐漸荒廢,因興建地下停車場計畫面臨被拆除的困境,後來也是在文史工作者與前輩請命努力下保留下來,為了重新整修活化,2000年在上千名新化居民與文史工作者進行一場「乾坤大挪移」,將整座街役所搬拉到臨時地點,完工後2002年被公告為歷史建築。
發揮情報蒐集專長 他寫虎頭埤近200年歷史
陳楠修在志工志業上愈做愈起勁,對於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細節故事幾乎可說是隨手拈來就能說出典故的程度,除卻武德殿、新化公會堂青少年圖書館值班志工之外,也接公私單位委託新化文史導覽、台南市古蹟導覽,甚至範圍擴及南到屏東、北至彰化鹿港。
而今年3月,他為台南市觀光局寫了一本《大目降之水〜虎頭埤.真媠(sui)》用6萬字細細爬梳台灣第一座水庫虎頭埤風景區近2百年歷史、人文景點、生態環境、水源流向,將這座幾乎被遺忘的水庫重新展現在台灣人面前。
虎頭埤的湖光山色在夕陽下相當優美。虎頭埤風景區管理所提供,黃俊諺攝
他表示,多年前他受邀來創立虎頭埤風景區的志工隊,才發現先前無人紀錄這裡的大事記,為了做好導覽工作,他發揮蒐集分析情報的專長,找資料、比對舊照片、採訪耆老做田調,花了一番功夫整理出來,對裡面的一草一木可說是相當熟悉。
就像之前虎頭埤舉辦舊照片徵件活動,收到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照片,其中不乏專業照像館的收藏,多方比對發現虎頭埤光是吊橋就歷經4代,從照片推斷年分校正原本的順序,也成功解開「先有涼亭、後有吊橋」的謎底。
陳楠修發揮情報分析能力,在此張照片中有多個發現,一為推測後方吊橋為第幾代、二為女子穿著木屐,推測照片確切年代。虎頭埤風景區_鍾伶如提供
另外,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後,隔年日本與台斷交,蔣中正下令拆除台灣已無用處的日本建築,虎頭埤園區裡的日本神社也不能倖免,原地放上蔣公銅像,直到去蔣化開始,那塊地變得什麼都沒有了,僅剩一旁原本用於戰地躲藏的地下神社,令他惋惜,這次藉寫書盡可能鑑往知來。
陳楠修也笑說,雖然寫書寫到眼睛得了帶狀皰疹,差點失去視力,不過身為新化人對虎頭埤是有美好回憶的,譬如說,小時候媽媽禁止他到虎頭埤玩,因為這裡有水,曾有情侶在此殉情,「我媽媽很擔心啊,騙我說虎頭埤有大尾鱸鰻會吃小孩,不過我還是會偷偷騎腳踏車來玩…」有趣的是,出社會後與太太交往第一次約會,應太太要求也到虎頭埤踏青,「她也不知道新化在哪裡,只聽過虎頭埤,沒想到竟是我的家鄉。」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御神橋。虎頭埤風景區_鍾伶如提供
創建近兩百年的虎頭埤風景園區,處處可見日據時期的影子,前方是拱型御神橋與大門,幽幽靜靜像進入神的領域。陳玠婷攝
從中校退休轉為志工,陳楠修這20年來過得很精彩,他說,自己的個性就是這樣,不管做什麼都要用心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對於志工,他仍舊堅持著要有熱忱與無私奉獻才能做好服務工作,猶如現下火熱的台南400,他認為文史是長久的事,持續低調認真地做,是他更想要的方向,如今62歲還很年輕,仍很多目標研究等著自己,期待能夠傳遞出去。
陳楠修 小檔案
年紀:62歲
現職: 奇美博物館導覽員、台南古蹟導覽員、新化大目降文化園區志工隊長、武德殿志工隊長
經歷:奇美博物館新館貴賓導覽員、機動導覽隊長
奇美博物館舊館計時導覽員、導覽組組長
高雄少年法院訴訟輔導志工、少年輔導志工
海軍中校情報組長、兼任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