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台灣的中心點在埔里,四面群山環抱,盆地型的埔里聚熱性強,散熱不易,夏天有時儼然像個大火爐。因為地理位置關係,過去南來北往務農行商,路途規劃埔里常是必經之地,尤其前往台十四(甲)線公路,沿途多原住民紮根落腳部落,再往裡面可以往梨山或花蓮,另一邊往東埔溫泉及新中橫公路到阿里山,過去就是嘉義。
過去到現在,埔里對內、對外的連接道路從來不曾沒落過,只有越來越進步的高速公路開發案。自從國道六號開通,台中到埔里開車只要二十多分鐘,比過去節省幾乎兩倍時間;而現在埔里相關的熱門話題,莫過於要不要開通埔里到花蓮的高山隧道,這工程可是比雪山隧道難好幾倍,一旦真開通,未來兩地之間的距離,開車不用一小時,想吃一碗花蓮大同蘭陽米粉羹,就像轉個彎去後巷一樣簡單。
過去埔里有多熱鬧,舉個例子就知道,三十多年前,小小的埔里鎮就有三家電影院,當時的消費習慣,可是除了吃飽喝足、穿衣溫暖,有閒錢才去看電影消磨,可見埔里過去商業交易之興盛繁華,而繁華過後的痕跡正逐漸消失,唯一不變的是記憶中埔里美食小吃的味道,串聯著過去與現在的幸福。
(圖片來源/潘盟元)
埔里大大小小好幾個市場,我們家最常去最愛逛的非第三市場莫屬,尤其晚餐到宵夜時段,只要想到麻醬麵跟四神湯,哪管下雨打雷,非得吃到魏家豬腳跟隔壁的蒸餃,才甘願去睡覺,第三市場非常有趣,跟許多市場一樣,白天賣菜賣魚賣水果,晚上轉成熱炒消夜賣烤肉,從早到晚市場熱鬧滾滾,許多埔里人三餐都在這裡輕便解決,簡單的生存之道。
第三市場邊上有家無招牌賣魷魚羹麵的老店,相傳已經開業超過六十年,一份傳統乾拌大油麵再加一大瓢勾芡濃度中部人才”甲意”標準的魷魚羹,旁邊一款用了幾十年沒換過的紅吱吱辣椒醬跟黑胡椒粉,有時香菜很貴的時候,老闆索性就不擺,這樣味道就差了點,來這邊吃魷魚羹的客人年資基本上都比我大很多,冠上一句這幾年時興話”哥吃的是感情跟回憶”,另外一邊賣素食的攤子,老闆娘跟家母認識少說五十年,從少女到現在雙鬢有點灰白,初一十五必定來此早餐,原本生意已經非常不錯的攤位,攤頭前面絕對大排長龍,一碗素食羹,用料樸實簡單,吃的時候淋幾滴烏醋,有時還會加些麵條或冬粉,阿姨調味精準度,數十年如一,一點走味都沒有。
(圖片來源/潘盟元)
四邊方塊型的市場,到了晚上燈火通明,熙來攘往,四方擺攤做起生意的小吃熱炒,一家比一家熱鬧,記得國中課後輔導結束後,爸媽都會帶過來吃消夜再回家,印象中的第三市場晚上座無虛席,熱炒店人潮絡繹不絕的情景,烤肉攤加木炭的速度還要專人侍候火爐。我們家最喜歡的宵夜有三家,目前已經交給第二代經營的魏家豬腳,他們的四神湯跟麻醬麵一絕,在芝麻醬裡加肉醬,一團看起來黑嚕嚕,聞起來香噴噴,讓人顧不得趕緊拿起筷子攪拌,陽春麵煮得恰到好處,軟硬適中,中部人吃麵最愛的配角韭菜可是這碗麵靈魂支柱,缺這味可不行,許多種中藥燉煮的四神小腸湯,還有淡淡藥酒味在裏頭,跟台北雙連知名四神湯有點類似的味道,可是售價差很多,還是喜歡埔里的味道。
(圖片來源/潘盟元)
晚上市場中間還有一攤不可錯過,美食節目必報的蒸餃店,一籠蒸餃只要三十五元,多麼親民,濃烈故鄉情,然後搭配招牌金針排骨湯或香菇排骨湯,一百塊還有找,可是來這邊的客人非常有趣,常常讓我看見堆得高高的蒸籠一落一落,後來聽說因為太好吃,很多人受不了控制,一口氣叫兩籠三籠一塊上,吃完馬上再追加,居然還有這款魔力,可以吃到讓人失去理智,有次回埔里小住三天,家人團聚的溫情只好將所有時間花在吃上頭,一家老小七人上街驗證吃的實力,從阿龍快炒到豬腳、四神湯,再吃五籠蒸餃跟煲湯幾盅,這才滿足踏上回家的路。
(圖片來源/潘盟元)
非常可惜 ! 埔里第三市場於今年六月九日,一場大火燒掉大部分,幸好火災沒有造成傷亡,從電視上看見熊熊火焰吞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心有多痛,痛得說不出話來,上週回埔里時,特地開車繞過市場,關心回顧陪伴我成長紀錄熟悉的地方,發現埔里人的生命力特別強韌,除了已經整理清空的區塊,埔里人搭建臨時的遮陽雨棚,造樣做起生意,叫喊聲此起彼落,火災絲毫沒有毀損摧殘埔里人的心志,拍賣聲從地底貫穿天際,笑容依舊常掛臉上,時間就該這樣燦爛奪目地花,生命才會綻放光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