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林立青專欄|工資審議十年路:眼光應放遠,看見成效需「按部就班」

    2019-08-20 17:13 / 作者 蔣佩庭

    台灣的基本薪資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有長達十年的時間不曾調整;而從2007年開始,幾乎每一次的調漲都會引起強大的政治口水。2010年時,由於各部會爭執不下,時任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便成立基本薪資審議委員會,專司基本薪資的調漲與否。這個委員會從成立開始,便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來自政治,也來自商業團體


    (攝影/Chi-Hung Lin/Flickr CC  License)

    部會首長偏袒財團利益 王如玄主委宣布辭職

    王如玄原本以為這個審議委員會成立以後,可以回歸專業,解決每年是否調整基本薪資的問題,但當時台灣社會普遍喊出「拚經濟」的口號,因此財經專業的其他部會首長以及行政院院長常偏向財團商人利益;2012年時,勞動部審議委員會做成決議以後,原先希望調漲1.49%,但工商團體趁機反彈,時任行政院院長陳冲提出附帶條件「經濟成長率連續兩季大於3%,失業率低於4%」,這直接導致了主導的王如玄主委宣布辭職,並且不接受慰留。



    這次是資方的重大勝利,往後七大工商業團體在基本工資審議期間,便常杯葛並且對媒體表示承受不消。

    社會輿論導向勞方 基本工資幾乎年年調漲

    直至2014年,陳雄文部長任內再度召開基本工資審議,當時爆發資方7人中,僅有兩人到場,集體缺席的代表對外表示不願意替勞動部長背書,對勞動部施加壓力,結果卻導致社會輿論大反彈,勞動部表示如果再不來就直接調漲,自此後輿論導向勞方,即使資方年年喊話,並且在2016年集體缺席,也因為社會氛圍轉向而支持直接審議,自此以後,基本工資幾乎年年調漲



    關於基本工資是否調漲,也由於近十年來隨著調漲時的套論,而有各種立場和方向出現,台灣社會也提出各種主張,諸如「反對基本工資存在」、「無條件支持調漲」、「認為本外勞應脫鉤」等立場,各自有其論述和擁護者。

     

    基本工資調漲能夠讓什麼人受惠?

    根據勞動部的統計,台灣本次調整基本工資,在月薪制度上可以讓136.71萬名本國籍勞工、46.55萬名外籍勞工受惠;在時薪上,則可以讓48.33萬名勞工受惠。這和工商團體所宣稱的「只有外勞會受惠」有極大落差,除了所謂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的工廠之外,台灣社會由於普遍有高薪低報的情況發生,雇主透過獎金或是膳食、全勤等項目發配津貼,而這些不列入薪資之中,這減低了月薪的成本,也少繳了勞保勞退等費用,卻在勞工發生事故危難時,缺乏了保障

    (勞工「要保障、反剝削」大遊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並非民間部門獨有,同樣的情況也普遍發生在公部門所外包的清潔人力警衛保全派遣人員,提高基本薪資,不只對於經濟弱勢者一次鼓舞及激勵,也是對他們的生活和勞保勞退給予較高的保障。



    而相較於較高所得者可以採取退稅等方式刺激消費,對於這些低收入的國民,唯一能夠讓他們有感的施政工具,也只有「調整基本工資」這個方式。

    基本工資調漲:該給予支持和鼓勵

    而社會輿論目前也從十多年前擔心基本工資的調漲可能導致企業外移,轉為開始支持基本工資調整,因為台灣社會開始發現調整基本工資,能讓低收入者生活得到改善,並且確實感受到被重視,諸如最低新的清潔工,或者除去津貼以外,底薪極低的工廠勞工、物流業基層司機,都能夠有所受惠。



    我認為民眾開始給予支持的一個原因在於,基本工資的調漲應該是持續性的,並且專業判斷下的逐步調整,或許不明顯,但長期下來,則可以看到極大的進步和改善。最明顯的是每年調漲的時薪,從2010年開始均有調漲,這段時間內從98元漲至158元,對於時薪工作者有莫大助益,而大量聘僱時薪的便利商店等服務業,也都能適應。月薪上,也從2010年開始的17,880漲至明年23,800元



    一個好的協商應該是雖不滿意,但大家都可接受;而一個好的施政,應該是用十年以上來看結果。從2010年開始的基本工資審議會,每年都被勞資雙方罵,都在爭議和不滿意中調漲。



    但這十年看下來,是該給予支持和鼓勵的。





     

    蔣佩庭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