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臨床心理師劉仲彬|只要你願意罹患焦慮症,就可以成為國際巨星?箭頭倒轉後的文字解讀

    2020-06-08 16:31 / 作者 臨床心理師劉仲彬

    「如果得焦慮症,可以變國際巨星,你願意嗎?女神卡卡容易焦慮。」粉絲專頁「失落戀花園」為了讓大眾更認識焦慮症,邀請專業醫師開課,並以上述這段話作為網路文宣。不過,此內容一出,卻受到不少網友留言抗議。為此,太報邀請臨床心理師劉仲彬談談,這樣的比喻有何盲點?怎樣的呈現方式更為恰當?


    粉絲專頁失落戀花園因推廣課程所製作的圖片,引來部分網友不滿。(圖片來源/截圖自失落戀花園粉絲專頁)

    在此之前,我想先談談2018年11月4日發生的一樁慘案。



    那晚,我正準備發表一篇以「認知扭曲」模板為主題的文章,所謂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指的是大腦裡的一套「非理性思考模組」,人一旦陷入憂鬱,這套模組便會趁隙而入,讓負面思考不斷流轉。



    為了讓內容看起來酷一點,我決定把每種認知扭曲都擬人化,並製成圖卡供讀者分享。其中有一種模板,叫做「隨意推論」(Arbitrary Inference),當時的圖卡內文是這樣的:




    這個模板非常任性,一旦被套用,你的「求證能力」將自動關閉。因為憂鬱的時候,覺得被討厭就是被討厭,我們「不需要實質證據」,完全以偏見為基準。當你以為這是感性時,其實只是「公主病」。




     



    當時我還喜孜孜地把那三個關鍵字換色,以達到某種「彈出效果」(Pop Out),沒想到我還真的被彈出來,只不過是從駕駛座艙彈出來,然後眼睜睜看著愛機墜毀。



    因為頁面炸了。



    我被留言狂轟濫炸,一夜之間,這張圖卡出現了完全不同的詮釋。整段文字在某些留言的消化下,變成冷戰時期的機密文件,重要段落全被塗上粗黑線,只留下最後一個關鍵字,然後被整合成一句:「你其實只是公主病!」



    我拼命解釋那張圖指涉的不是某人或某種性別,而是那個模板本身的特質。但沒用,印象一旦成形,再多解釋都是詭辯,事情的結局不是作者下架原圖致歉,就是和讀者血戰到底玉石俱焚,而我只能慶幸,當時沒有賭氣腦充血選擇後者。



    畢竟回到讀者的角度,整件事就明朗多了。因為大家想看的是成品,而不是幕後花絮,就像馬志翔導演說的:「作品一旦送出去,就喪失解釋權了。」



    需要進行事後補述的,通常不會是好作品。

    歌手Lady Gaga多次在公開場合談論自己曾經的焦慮與沮喪時刻。(圖片來源/Lady Gaga粉絲專頁)

    現在回到開場的文宣,這份文宣是為了推廣《瘋狂心理學》這門收費課程,內容如下:



    「如果得焦慮症,可以變國際巨星,你願意嗎?女神卡卡容易焦慮。」



    如果讀者看了覺得怪怪的,那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關鍵字」的彈出效果,二是文字的「邏輯順序」



    首先,關鍵字是「你願意嗎?」。這四個字,把疾病變成了一種選項,一種權衡,而非困擾。也是說,倘若浮士德現身給你兩條路,一是庸碌的凡人,二是身患焦慮症的國際巨星,你會怎麼選?乍聽很有衝擊性,然而前提是,得真的有選擇才行,因為文字給人的感受,是「我們可以選擇」。



    但事實是,我們根本沒得選。



    無論是焦慮症、憂鬱症或強迫症的苦主們,一旦被找上門,只能俯首稱臣,國際巨星不會在他們生涯規劃裡,取而代之的是不斷調藥與工作輪汰。對患者而言,心理疾病不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一種「不得不」的後果。



    因此整段文字結束後,邏輯順序的盲點便清楚浮現,因為正確的順序應該是:



    罹患焦慮症 → 學習與症狀共處 → 找出症狀優勢 → 配合天賦與機運 →成為國際巨星。



    這些箭頭的指向,原本就是《瘋狂心理學》的授課內容,包括衛教焦慮症狀與因應技巧等,開課立意絕對良善,可惜文宣把箭頭倒轉,變成:



    成為國際巨星 → 只要你願意罹患焦慮症



    在苦主眼裡,這肯定是一段令人費解的因果,症狀彷彿只是拿來為產品聚光,文字失去了溫度。

    一段操作錯誤的文案,讓症狀彷彿只是為了讓產品聚光,文字失去了溫度。(圖片來源/Photo by Gabriel on Unsplash

    一旦誤判關鍵字,邏輯順序顛倒,公主病事件便會再度重啟,因為「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會開始發揮作用。也就是說,文宣所發散的第一波印象,會決定讀者如何解讀後續訊息,倘若未及時止血,即便課程內容再精緻,牌面陣容再強大,潘朵拉的盒子照樣會被掀翻。



    該如何解套呢?



    六個字,「把箭頭轉回去」。



    將文宣重點擺回焦慮症的「症狀優勢」,讓讀者明白,焦慮是為了「生存」而存在,簡言之,它是拿來救命的。適度的焦慮,會讓患者的預警系統變得敏感,凡事超前部署,預留退路,在每次犯錯後不斷自我敦促。而這種兢兢業業的態度,或許正是身為國際巨星的某種條件。



    從病症中了解自己,開發出自身優勢,即便幹不了國際巨星,至少對人生不絕望。



    同為自媒體經營者,我完全能理解箇中難處,為了文宣亮點,必須在有限的字數裡做出排列與取捨,分寸拿捏,沒有任何刻度可供參照,只能仰賴慘烈的前例與教訓。哪怕已是個臨床心理師,也會迷失在炫目的關鍵字裡,而忘記柔軟的同理。



    但不用擔心墜機,因為只要從駕駛艙彈出一次,就能和讀者靠得更近。



    臨床心理師劉仲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