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民眾湧入花蓮光復鄉,協助災後復原。翻攝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臉書
花蓮縣光復鄉災情持續至第七天,各地熱心民眾紛紛前往花蓮協助救災,化身「鏟子超人」,不過有網友提醒,災區由於洪水挾帶大量淤泥湧入,救災時穿戴的衣服、雨鞋等能丟就丟,不能丟也要消毒,內分泌醫師許哲綸也在臉書發文提醒,前往災區務必穿著適當防護裝備,以免染上「鉤端螺旋體病」,返家後若出現頭痛、腹痛等症狀,應儘快就醫。
近日許多民眾趁連假自主趕赴花蓮救災,不過有網友在社群平台提醒,前往災區務必注意穿著和清潔,除了保護自己以外,也要避免把病菌帶回家中。還有其他網友強調,災後環境粉塵多、異味重,除了口罩必不可少外,務必穿戴好雨鞋,手套則務必要「布手套+長防水手套」雙層防護,才能兼顧防水與避免刮傷;至於救災用過的衣物、雨鞋等專用裝備則建議能丟就丟,若無法丟棄,務必要以10%漂白水浸泡或擦拭消毒。
還有網友提到,現場的空氣不好,尤其粉塵相當多,最好能戴護目鏡,因為天氣變好出太陽,泥沙乾掉會變成粉塵,尤其是配戴隱形眼鏡的民眾更須小心注意。
許哲綸醫師則發文提醒,此時除了擔心環境衛生,也要小心「鉤端螺旋體病」。許哲綸解釋,鉤端螺旋體是一種細菌,常存在於老鼠、牛、豬、狗等動物尿液中,在大雨或水災時容易隨著尿液汙染環境與積水,若清理家園時赤腳踩水、傷口接觸到髒水,或是不小心喝下受汙染的水,就可能被感染,並於7至12天內出現發燒、頭痛、小腿肌肉痠痛、眼睛發紅、噁心、嘔吐等症狀,少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現重症或生命危險。
許哲綸提醒,為避免感染,清理災後環境時務必穿著好膠鞋、手套、長袖衣物等防護裝備,避免皮膚直接碰到髒水,若有傷口,則務必用防水膠布或繃帶遮蓋,接觸過積水或泥濘後,一定要用肥皂徹底洗手,飲水方面則只喝煮沸過的水或瓶裝水,避免喝到受汙染的水源。
衛福部呼籲「鏟子超人」前往災區救災時,做好三件事以保護自己。衛福部提供
衛福部疾管署也跳出來呼籲,民眾從災區離開後,若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汙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