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調查6-支持】青年社福預算不到高齡1成 徬徨的年輕世代誰來支撐?
2024-12-17 08:10
青年世代的種種不安與徬徨,還需要公私部門都投入更多資源協助。廖瑞祥攝
為了解台灣青年的想法、所遇到的困境,《太報》與財團法人天河教育基金會合作,委託皮爾森數據進行「青年生活追求調查」,分兩週深入解析報導。本週第二部分是檢視如今的社群網路如何影響及反映台灣青年(18歲至40歲)的心理狀態。本篇是探討公私部門資源能如何協助苦惱的青年。為理解青年族群面對的困境,《太報》與財團法人天河教育基金會合作,委託皮爾森數據所做的「青年生活追求調查」,透過對現實人際與網路社群的態度,探討台灣青年從18到40歲不同人生階段面對的苦惱,也期望進一步思索如何給予協助。
3成青年社會支持度偏低 8.3%不知能找誰求助在人際關係認知與社會支持部分,
詢問青年自評與親友的人際關係,51.4%青年呈現普通程度,但有約3成認為自己能獲得的支持偏低;而再詢問是否有親友能聊心事、提供支持等問題,發現47.3%青年擁有普通程度的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度偏低者則佔30.7%,多於社會支持度偏高者的22%。
而面對困難或有心事時,39.9%青年會選擇找親人求助,37.7%則是找朋友,但值得注意的是,有8.3%青年表示自己不知道能跟誰求助,或未曾求助,如何接住他們的需求,是更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13.6%青年需要協助卻無管道 30到40歲女性格外弱勢隨著心理壓力近年來陸續成為社會熱門議題,公私部門單位也紛紛投入相關資源,如衛福部在2023年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30歲以下族群免費3次諮商方案,便獲得各界好評,今年(2024)再擴展到45歲,期望能接住更多青壯世代的煩惱。
本次調查
詢問青年族群對心輔資源的需求與瞭解程度,發現仍有半數以上民眾偏向不了解,其中有37.6%為不太了解,16.5%完全不了解,而這在年齡上有非常大的差異,越年輕的世代對相關資源越了解,18-24歲者有半數了解,30-40歲了解者則為4成。
進一步比較了解與需求間的關聯,發現有13.6%的青年認為自己需要心輔資源的協助,但卻不了解有哪些資源,是最亟需協助的一群人。
再分析其他受訪者資料可發現,30-40歲女性有17.2%自評需要卻不了解心輔資源,為所有性別、年齡層中比例最高者,這個階段女性的心理健康問題格外需要注意。
透過調查發現,越年輕的世代對心輔資源越了解。廖瑞祥攝
工作、家庭雙重壓力下無暇求助 女性支持機制仍須加強現年38歲的鶴子(化名)已經邁入婚姻第5年,從自己及周遭人妻友人們的經驗,她指出此階段女性對心輔資源的不了解,一種可能是她們選擇逆來順受,而更深層的困難可能是,「她覺得自己去求助會更孤立無援」,比方說可能讓家人覺得丟臉,而她自己又沒有經濟能力、需要仰賴家庭等情況,「伸出手時的不確定性很高,有的人會覺得與其面對不確定性,我乾脆就現在這樣好。」
面臨工作、家庭壓力的女性往往需要更多協助。圖為示意圖。廖瑞祥攝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啟正也持類似看法,他認為30到40歲的女性除了在工作上開始打拼外,也可能已經結婚、有小孩,重重負擔下根本無暇了解、使用資源,因此政策上更需要協助,除了繼續在《勞基法》、《職業安全法》、「性平三法」等相關法規上深化保障外,也該建立讓她們可以更方便使用的資源,比方說在職場上可透過企業EAP(員工協助方案)的形式,跟鄰近的心理治療所、諮商所合作,針對30-40歲女性提供3次免費諮商,目前以都會區的量能來說,都有機會建立網絡。另外他也指出,如今照顧小孩的責任往往仍落在媽媽身上,在職場上除了產假、育嬰假以外,還可以思索提供更友善的請假機制,讓職業媽媽在像小孩臨時生病、在學校出事時能更有彈性去處理這些事。
適婚年齡、高齡產婦標籤都撕掉!學者:改變風氣從現在開始而對於廣泛青年族群的苦惱,尤其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焦慮,楊啟正則呼籲,除了制度上思考對性別的保障,也要從改變社會風氣做起,比方目前的人口政策裡仍會說女性25-35歲是適婚年齡,但他認為,光是「適婚年齡」這個詞就應該移除,不斷跟女性強調是應該結婚、懷孕的年齡反而令人更抗拒,尤其超過這個年紀的孕婦又會被稱為高齡產婦,強調會對小孩有各種不利影響,「如果妳都是聽到這些事,還會願意去做嗎?」相關社會風氣的改變一定要現在就開始做,從企業或學校的環境去改變。
事實上,隨著教育程度提升、出社會時程延後,台灣的婚育年齡確實也往後拉長,在如今30-40歲青年出生的1980到1990年代,不管男女的平均結婚年齡都不到30歲,女性平均在25歲左右就會生下第一胎;現在,當這批嬰孩長大到當初父母的年紀時,台灣平均初婚年齡都已超過30歲,女性平均產下第一胎的年紀則是31.5歲。
此外,近年來隨著心理健康、幸福感等議題受到矚目,Google等外國企業已經開始設立幸福長(chief happiness officer,CHO)職位,楊啟正呼籲台灣可以思索跟進,目前相關事務大多交由人事或職安單位,但其實應該有專責單位,他們有獲得完整授權,並可引進外部資源。
女性被教育成習慣受幫助 教育端改革須從細節著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康庭瑜則認為,自己在大學端看到18-24歲青年面對的問題,是學校提供的心輔資源仍然非常不足,學生往往難以預約到諮商,呼籲應該增加投入相關資源。更長遠來看,她也呼籲要從教育著手,研究就發現,被教育得越陰柔、乖巧的女生越不善於面對危機,因為認為缺乏能處理問題的自信,然而在教育過程裡,當學生不會做數學題目時,老師會傾向叫男生自己嘗試解決,對女生則會直接教如何解題,類似的方式長期以來讓女性容易認為自己做不到,其實從教育到媒體都有許多幽微的影響,讓女性覺得自己需要協助。
學者認為,教育中仍有許多細節,會將女性培養得不自信。圖為示意圖。廖瑞祥攝
此外,康庭瑜也強調,女性被後天教育得更容易共感別人,在此同時也應該在教育裡讓她們學會建立界線,「我能體會你的感情,但不要在同理的同時被過度影響。」
青年預算不到高齡的1成 學者籲思索重新分配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易甫則呼籲從公共預算角度思考。他表示,自己過去曾跟同系的戴翠莪教授共同研究各國的青年貧窮率,發現撇除家庭支持的因素後,國家假若提升對青年的社福支出,就可以減少青年貧窮率,然而過去台灣社福預算多分配在老年人口,近年則隨著少子女化所以開始拉到嬰兒,但青年部分依然空缺。在這篇2020年發表的《家戶組成、社會福利支出年齡傾向與福利國家型態對青年貧窮的影響:東亞與西方福利國家的比較》文中指出,台灣、南韓、日本家庭承擔了大部分青年的經濟安全責任,也造成父母養育子女時程延續、經濟壓力增加,而比起其他國家,台灣對社會福利投注的預算最低,且社會支出最傾向高齡,雖然社福支出在2018年上升到 GDP的11%,但高齡與遺屬支出就有1兆380億元,而與青年相關的生育、失業給付分別為246億元與158億元。
再看如今的趨勢,
2022年度行政院社會保障支出統計顯示,該年度2兆5342億元中,生育與失業給付分別為212億、166億元,相加還不到1兆1357億元高齡給付的1成。「更長遠就是大環境,把整個大環境弄好,他們可能遇到的心理壓力可能就不會那麼大。」陳易甫呼籲,整體青年政策應該有更積極調整,然而具體如何執行,更需要社會各界坐下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