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專訪】一場命案拉扯族群悲歌!《搜查瑠公圳》導演賴俊羽扣問「台灣是誰的家」

    2025-05-24 08:10 / 作者 陳玠婷
    電影《搜查瑠公圳》賴俊羽,用懸疑偵探的劇情片探究台灣歷史位置。廖瑞祥攝
    「兇手也是命運的受害人……」《搜查瑠公圳》電影導演賴俊羽用一句話,訴盡一個戒嚴時期的底層百姓的掙扎不平,不過千萬別誤會,他不是想為兇手開脫,而是鋪展兇手的一生,為何一名二次世界大戰被迫踏上戰場、孤身來台的老兵選擇走上悲劇終點,遭遇令人同情,卻成殘忍分屍案主嫌?

    《搜查瑠公圳》劇情改編自台灣60年代知名刑事案件「瑠公圳分屍案」,賴俊羽細細探究這起案件,發現這起案件不僅僅是民間情感紛爭的分屍案,還成為警備總處的政治鬥爭工具,使柳哲生將軍黯淡退伍舉家搬離台北。此外,他還找到好多大時代標籤,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國民黨、蔣中正、戒嚴與白色恐怖、警備總處、老兵,本省人外省人衝突,多得不得了且處處敏感,坦白說,依照目前台灣政治氛圍,這部片無法四面討好,只要一個細節模糊不清,就有可能讓一部好片瞬間變成災難。

    問賴俊羽為何想拍這麼吃力不討好的題材,他沒有想很久,也沒有給出虛浮遠大的答案,他想鑑往知來,在歷史事實中找到自己站在哪個位置。他直言,「其實這部電影扣緊『家』的意象,每個人都在找家在哪裡?因為,家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搜查瑠公圳》不僅僅是一樁分屍案,背後藏有眾人對「家」的定義。伯樂影業提供


    取材真實事件 台灣戰後首件女分屍案


    飾演警察隊長的馬力歐(中)調查瑠公圳分屍案,上級擔憂此事影響威權對他施加壓力。伯樂影業提供


    《搜查瑠公圳》講述戒嚴1961年,有民眾在台北新生南路一帶的瑠公圳,發現一具被肢解的年輕女屍(李雪飾),身分不明且身軀腫脹腐爛,神秘懸疑,由於是戰後首宗女分屍案,在當時封閉壓抑的社會氛圍來說相當罕見,很快成為全國熱議話題。

    然而,隨警察趙子午(朱軒洋飾)和自由記者張秀秀(吳卓源飾)深入追查,除確認女屍身分,懷疑其退休老兵身分的丈夫(朱栢康飾)涉有重嫌,還發現警備總處參與其中,警總高官(姚淳耀飾)逼迫趙子午的爸爸、即將高升參謀總長的趙志昇將軍(張世飾)吞下莫須有指控,對他逮捕刑求,即便後來真相水落石出,眾人的命運早已無法再重來。

    《搜查瑠公圳》時空背景正是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圖為警總刑求場景。伯樂影業提供


    《搜查瑠公圳》除了有偵查辦案的刺激感,片中張世與朱軒洋的父子情更是催出不少人與父母親之間從誤會到和解的共鳴,奪人淚目;而梁修身、潘儀君的精采表現讓整部電影情緒更有張力、更飽滿完整。

    網羅戲骨級大咖演員 演技過招角色鮮明

    賴俊羽從2016年開始進行《搜查瑠公圳》,他笑說,那年是全球在瘋南韓的少女時代,社會還沒有那麼關注白色恐怖,說實在不是最好的時機,後來歷經疫情和資金波折,電影終於今年上映了。

    提到這次網羅幾名戲骨級演員梁修身、朱栢康、張世、潘儀君、姚淳耀,未來不可限量的朱軒洋和李雪,還大膽讓歌手吳卓源演出女主角,金鐘、金馬加一加15座,賴俊羽顯得老神在在,完全不怕神仙打架。

    賴俊羽與團隊為了還原1960年代的瑠公圳場景相當忙碌。伯樂影業提供


    他說,自己像是一個學習者,因為前輩們用個人生活經驗加上專業表演經驗,那些角色更鮮更活更細緻,同時,也給他很多啟發和建議,讓他很受用也很安心。

    譬如趙志昇將軍的角色,賴俊羽考慮過好多演員,也曾想過要不要邀請張世,「但是張世老師平常人在中國,這部片片酬也不多,所以我不敢貿然去找他。」直到有前輩幫忙牽線,張世收到劇本頗有興趣,兩人第一次通話就大聊特聊,張世給他很多建議和資料。

    賴俊羽解釋,其實張世出身軍人家庭,很清楚1960年代前後的國家社會樣貌,包括將軍官舍、隨從配置,像是侍從官、司機、像家人般的家僕(一起從中國到台灣)等等,無一不細,對電影有很大的幫助。

    張世真實世界也出身軍人家庭,他在《搜查瑠公圳》飾演自己和趙子午。伯樂影業提供


    賴俊羽透露,「其實張世老師在《搜查瑠公圳》演的就是自己,他也曾是趙子午,差別就在趙志昇和趙子午能和解,但自己這輩子沒有機會和爸爸和解了。」

    另外,梁修身在這次擔任關鍵配角,他曾對賴俊羽分享年輕時當憲兵,親眼見證過蔣介石的威權,「梁老師也說,他還記得瑠公圳分屍案,那時候社會上為這案件壓力很大,人人自危。」

    梁修身年輕時曾當過憲兵,對於威權深有感觸,演起來並不費力。伯樂影業提供


    而朱栢康飾演的老兵陸根生,在中國原本是戲曲演員,偏陰性氣質被抓進軍隊來台,被同袍嚴重霸凌戲弄,他心裡恨極,但理性上很清楚自己是小螻蟻,反抗威權不會有好事發生,只能接受在台灣安身立命,有個家娶妻生子便好,展現底層人的淒苦,以及隨遇而安的堅韌個性。

    這角色真的難,賴俊羽記得第一次和朱栢康試戲,看到朱呈現表演藝術家的寫意,「他把角色想得很透徹,可以看出來他展開全部的自己,沒有保留」,對於表情和情緒變動掌握相當精細。

    飾演警總高官的姚淳耀則是一如既往地發揮反派的壞,斜眼挑眉,似笑非笑,隔著銀幕都讓人恨得牙癢。

    姚淳耀飾演警備總處高官,演出平庸的邪惡,表現十分出彩。伯樂影業提供


    賴俊羽對他的表演解析很到位,「姚淳耀是威權體制下的齒輪,他把平庸的邪惡演得很有層次性,怎麼說呢?就像德國納粹,包括蓋章的小文書,他們是為國家做事,依據指示做事,錯就錯在他們失去人性和良知。」

    賴俊羽感悟道,對與錯很受價值觀影響,很多時候都是內在感覺,「我對這方面還有很多疑惑,以民主與權威來說,我還是不解為何有人會選擇不一樣的。」

    細節鋪墊大時代背景 語言反映對家的認同

    以宏觀的視角做《搜查瑠公圳》,賴俊羽在電影裡表現卻很含蓄,不像《返校》和《聽海湧》直接衝撞黨國歷史,反而是藉由演員們的人生故事,去講戰後本省人、外省人一二代、一心想反共大陸回家的軍人、白色恐怖受害家庭等等不同族群對「家」的意象,他的手法自然細微到令人不得不臣服。

    賴俊羽從語言下手,語言是最容易辨識一個人的背景與生活環境,更可以進一步推測自我認同的方法。在電影中我們可以聽見普通話、台語、客家話、中國各地方言等等,再夾雜各式口音,帶出台灣1960年代戰後時空背景。

    他提到,記得小時候在家附近常聽到湖南、山東……各種省籍口音,當時並不引以為意,但了解台灣歷史再回想這些經驗,會發現生活很多看似平常的事,背後都有很有意義。

    以《搜查瑠公圳》來說,趙志昇一生從軍,對國民黨和軍隊最是忠誠,他跟隨蔣中正和部隊撤退來台,講的是普通話和四川話。

    朱軒洋飾演將軍獨子、警察趙子午,表現玩世不恭但其實心裡很希望被爸爸肯定。伯樂影業提供


    趙子午從小在台灣長大,他對台灣的感情自然不同於爸爸,自認是台灣人且台灣話溜得很,普通話也能通。

    可惜他與爸爸趙志昇倆缺乏理解,一個恨鐵不成鋼,一個不願接受爸爸建議從軍,碰面老是吵架。一次,兩人又爆發激烈衝突,兩人原本是普通話對罵,後來趙子午氣極,用台灣話飆了一長串髒話,點出爸爸一句台灣話也不肯說。

    張世與朱軒洋在警總刑房裡父子和解。伯樂影業提供


    再有一次,兩人面臨「家」破滅之際,趙子午在鏡頭前很自然講起四川話,而趙志昇也用四川話回憶自己的一生,以及能當趙子午的爸爸感到很驕傲,明明對話不煽情,但愛已厚重到令人心傷。

    然而,父子的語言較勁背後,有何意義?從趙志昇的角度來看,他跟國民黨撤退來台,隨著在台灣定居的時間愈來愈長,發現一生奉行的「反攻大陸」信仰愈來愈渺茫,同時,他還得處理永遠沒辦法回「家」的情緒,心裡那股失落、被剝奪感,對一個位高權重、進出沙場的鐵錚將軍來說,怎能輕易對誰訴說?因此他遲遲無法接受台灣話。

    至於趙子午,他知道這輩子無法超越父親的成就,也沒有辦法得到父親的認同,但這不妨礙他對父親的景仰與愛,他的家就是有爸爸媽媽在的地方,所以他會說普通話、台灣話和四川話。

    只可惜父子倆愛的語言不同,錯過許多年,趙子午等到最後關頭才懂爸爸的心情。賴俊羽感嘆,男生往往都是父親(權威)離開後才會蛻變成男人。

    自身經歷緊繃父子關係 直到30歲才和解

    而賴俊羽對「家」的意象,他提到兩個層次。

    他提到,自己今年47歲,小時候接受「大中國主義」思想教育,瞻仰蔣中正,但那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他認為,「我這輩子可能去不了中國幾次,應該要把目光放在這裡才對。」

    再來就是他的原生家庭。

    賴俊羽想起自己年輕時也曾與爸爸抗爭過,直到30多歲和解。廖瑞祥攝


    賴俊羽有感而發地說,自己也曾度過父子關係緊繃的時候,他規劃大學考台北藝術大學學拍電影,但爸爸想讓他念軍校,父子倆對抗一整年,「我那時就想,我爸爸是不是覺得我很沒用,才要我去念軍校,」直到歷經許多年,他漸漸了解爸爸的想法,「因為我爸爸也是軍人,他覺得軍職是受人尊敬的路,所以他也想要我和他一樣。」他感嘆,其實兩人的初衷都是良善的,如果溝通能夠平等,那結果會不會結果不同?

    他也說,直到30歲過後才趁一次吃飯機會和爸爸說開和解,「可能兩個人的狀態不同了吧,對彼此更了解了很多事就比較好提起,我覺得或許傷口不能癒合,不過勇敢面對過去,才能跨過去。」

    試圖從歷史鑑往知來 找到歷史位置

    賴俊羽過去作品大多深層挖剖人心,這次在《搜查瑠公圳》也發揮地淋漓盡致,不過,在選題上,選擇離奇命案直接挑戰白色恐怖與族群認同,不可謂不大膽。

    《搜查瑠公圳》金獎團隊還原1960年代造景。伯樂影業提供


    他說,「我對台灣歷史和案件都很有興趣,那時在找戒嚴時期資料知道瑠公圳分屍案,好奇去國家圖書館翻當時的報紙,發現那時的記者下標題就聳動了,不輸現在,而且如果把這案件放到現在,我覺得沒有違和感。」譬如馬場町分屍案、華山分屍案,以及今年2月爆發的高雄分屍案,雖發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但單就案情和社會氣氛,分界確實沒有那麼清楚。

    事實上,不僅是分屍案,賴俊羽手一劃打開四維空間,跳脫現下觀看歷史洪流演進,他認為很多事都可從歷史上學習,且人類一生只是歷史一瞬,愈是有這份認知,愈要尋找自己在歷史上的位置。

    賴俊羽提到的歷史位置,不完全等於眾所認知的「歷史定位」,而是希望每個人清楚自己想要奉行什麼樣的人生價值,認認真真地實現它。

    這是一種意念與智慧。

    以他熱愛的歷史來說,戰國時期兵荒馬亂,各方勢力鬥智鬥勇,他發現某國想要攻下敵國時,會先分化敵國內部,削弱敵國勢力便可輕鬆拿下。

    賴俊羽認為,這段歷史經驗也可以對應目前的兩岸關係與中美霸權之戰,台灣特殊地理位置和歷史注定面臨壓力,然而,台灣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不受人牽制?或許當每個人都有明確意念的時候,會找到自己的歷史位置,或許共識和力量會長出來,堅韌守護我們的價值,芬芳四溢。

    在一切尚未找到解答前,賴俊羽想保持彈性探索的心,繼續尋找歷史位置,「我期待這故事能夠繼續延續下去,因為我們應時刻反省,事實永遠不只是我們看到的樣子。」

    《搜查瑠公圳》的原型故事中無故被捲入的柳哲生將軍家人(前中)與張世(前左二)觀影,十分有意義。伯樂影業提供


    賴俊羽 小檔案

    年紀:49歲
    學歷: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
    經歷:清華大學、北藝大助理教授
    2004《告別式》獲台北電影節台北主題獎首獎
    2005《告別式之告別視》入圍台北電影節台北主題獎
    2007《 不能說的秘密》獲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
    2009《 遺落的玻璃珠》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入圍金鐘獎最佳導演與最佳迷你劇集;獲金鐘獎創新技術獎、最佳剪接。另參加比利時布魯塞爾奇幻影展與保加利亞店電視金櫃節
    2011《 四分人》金穗獎最佳劇本、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
    2013《 愛情無全順》
    2016《泡沫之夏》
    2019《 惡刑循環》入選2019 西班牙Sitges奇幻影展
    2020《預支未來》
    2022《 乩身》
    2025《搜查瑠公圳》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