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葉郎於亞洲新媒體高峰會分析電影院未來走勢。吳尚軒攝
疫情後院線票房萎縮,包含海報等「特典」成為全新催票利器,甚至如《風之谷》重新上映時的王蟲海報,還造成畫框搶購潮,然而特典的魔力要會退燒了嗎?文字工作者葉郎今(11/25)日分享,許多從業人員確實擔憂,當觀眾家裡空間擠滿後,實體紀念品可能開始被視為多餘而退燒,戲院未來趨勢可能是延伸體驗,給觀眾創造獨一無二的感受,比如《KPop 獵魔女團》在電影院推出卡拉OK版,或是美國有場館以球型巨幕固定播放《綠野仙蹤》等。
熱門電影上映時發放海報、徽章、角色立牌等「特典」,近年來逐漸成為風潮,也屢屢出現粉絲排隊兌換的情況。影評人、文字工作者葉郎今日於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進行專題演講,分析特典經濟的趨勢以及未來走向。
特典可拉升票房 帶動周邊經濟他回顧,過去固力果開啟了食玩,讓小朋友吃完東西後,還可以把玩他的玩具,記得這個品牌,這就是特典的概念,後來哆啦A夢第5部劇場版是第一部正式開始發特典的電影,因為哆啦A夢會每年固定時間上映電影,也影響小朋友的行為,第一是可以在班上拿特典來證明自己有看過,再者幾年下來,學生也會互相交換特典,特典開始具有社交性,這是很重要的。
特典經濟在台灣走到如今,葉郎分析,通常電影上映後,每週票房都會慢慢下降,但是《航海王劇場版:紅髮歌姬》就是個特典帶動的案例,上映第4週上映後,發放特典海報卻再度拉升票房,「精準發放特典可以造成類似第二次首映」,或IKEA也在《風之谷》重新上映時,發文宣傳他們的畫框可以剛好裝下特典的王蟲海報,當時合適的畫框、海報框也都賣光,意外帶動了其他周邊經濟。
電影特典吸引許多粉絲走進戲院,圖為《鬼滅之刃》觀眾與戲院特典海報。資料照,李政龍攝
但葉郎也指出,從業人員仍有憂慮,擔憂特典的魅力何時會退燒、之後怎麼辦?過去實體DVD時代,因為影迷開始發覺家中放不下DVD,開始被認為多餘,特典海報什麼時候到會遇到同樣的情況?此外如今日本也有人在討論「特典會不會殺死電影」,很多觀眾是為了拿特典而來,買完票卻不看電影,或發現沒特典就退票。
延伸體驗正夯 「進電影院唱歌」成新商機對於未來電影院的發展趨勢,他指出關鍵是延伸體驗。
葉郎舉例,Netflix劇集《KPop 獵魔女團》後來在電影院推出卡拉OK版,就連過去拒演Netflix電影的AMC影城也加入映演,因為他們發現觀眾很喜歡「進電影院唱歌」,幾年前《魔法壞女巫》上映時,很多觀眾因為能不能在影廳裡唱歌而彼此衝突,後來他們因此推出歡唱版場次,其實過去日本就有粉絲自發包場、盡情歡呼的傳統,並有戲院策劃團隊發現商機,因為這樣的特殊票種可以賣到2-3倍票價,甚至有些冷門電影因此翻轉票房,此外,有些片商會發行解釋應援規則的手冊,這本書本身也會變成商品,在網路上被轉售。
對於衍生的周邊經濟,葉郎表示,像美國的Alamo Drafthouse電影院就在大廳設立商店,販售賣相關電影周邊、T-shirts,他們的非票房營收佔比達到一半以上,對比一般傳統影城的佔比大多是2、3左右,韓國電影院CGV也提出概念,想成文化生活中心,其實就是類似台灣的誠品生活,誠品找出以書為核心的消費型態,電影院也可以思考這個模式,美國則有場館以球型巨幕放映《綠野仙蹤》,透過知名IP吸引觀眾,讓電影片成為場館的招牌,可以說是一種定目劇,場外也有裝置藝術,讓觀眾還沒進場就開始體驗,這樣的票價甚至是傳統電影票的10倍,而確實現在也看到,有觀眾會為了特定規格的影廳千里跋涉。
葉郎指出,如球型巨幕等特定規格的影廳,也可以吸引觀眾。吳尚軒攝
對此葉郎總結,未來的趨勢是要如何往前、往後延伸消費者的體驗,讓人覺得這是獨一無二的體驗,他相信電影院是個殿堂,希望可以繼續永續存在。
業者市場分析 熱銷片長尾效應驚人秀泰影城總經理廖偉銘則在之後的座談會分享,現在觀眾的觀影習慣確實改變,雖然整體買氣可能不如預期,但是熱銷的單片也更熱銷、長銷,像《鬼滅之刃:無限城》到現都還在上映一樣。
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則分析,後疫情時代的趨勢有所改變,2023至2025年台灣電影票前15名裡,第一是《鬼滅之刃:無限城》,此外包含《灌籃高手》、《排球少年》、《鏈鋸人》等,許多都是日本動畫,也很長尾,過去電影的最終票房,大約是首週票房的2.5-3倍,但現在熱賣電影的比例越來越高,甚至會到10倍,國片也有類似趨勢,《96分鐘》首週票房為1500萬,最終票房卻是2.1億,長銷的趨勢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