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課綱5年」國中生怎麼了?「借課、拚考科」教學現場現形

    2025-01-13 08:0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108課綱上路5年過去,基層師生認為,國中端的改變仍然有限。廖瑞祥攝
    借課考試、上進度是不少人求學的共同回憶,儘管教育主管機關在108課綱上路後,持續呼籲學校落實各項課程、不要再以考試為重,然而5年多過去,不少國中仍存在上述現象,也讓課綱理念難以落實,而現場教師、學校主管則認為,一者升學壓力仍然存在,再者「多而不精」的設計讓各項理念都難以深入。

    來自嘉義、9月剛升上高中的劉軒睿回憶,國中時自己的課表裡有一堂課叫「作文魔法師」,另一堂課叫「英文閱讀表達」,看起來很是特別,沒想到第一天上課,卻是英文老師走進教室,直接開始上英文進度。

    在新北市三峽長大的鄭柏楷也有同樣經驗,就讀高一的他回憶國中時,有堂名叫「探索古今」的課程,是歷史老師教上進度,另一堂課「三峽我的家」也是地理老師教學科內容,「如果進度夠的話,就會拿來看電影。」

    來自新北市淡水的小雲(化名)同樣剛升上高一,她記得國中時有堂課的名目是認識淡水史地,實際就是隔週輪流上地理、歷史課,而對此她也指出,平常上社會科時,常遇到老師以「這裡比較簡單,大家回去自己看」跳過內容,「感覺時間好像不太夠,老師上得都蠻趕的。」

    108課綱從2019年上路迄今已過5年,基層認為國中階段的變化仍待加強。圖為國中會考。廖瑞祥攝


    以適性揚才為號召的108課綱,在國中階段的重點之一,是校定課程的彈性學習課程,除了社團、技藝課外,更希望讓各校跨領域結合自身特色,發展素養導向的課程內容,然而如今課綱上路邁入第5年半,理想落地的過程仍然跌跌撞撞。

    彈性課程十年形同虛設 何時擺脫教科書、測驗卷

    事實上,彈性學習課程從1998年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綱就存在,但在這一版本的課綱裡,此設計形同虛設。

    國家教育研究院於2014年的電子報中便指出,10多年過去了,教育現場各國中小彈性學習節數多統一安排國語文補救、數學補強、英語文、資訊教育等,但也指出:「我們不希望國民中小學的課程一直侷限在領域學習的教科書與測驗卷中」,希望修訂後的課綱,能藉由彈性學習課程提供學生適性發展、應用所學的機會。

    108課綱在2019年8月上路後紛擾不斷,而在2021年時,監察委員葉大華因國中仍未落實教學正常化,而糾正教育部,報告中直指其中一個現象仍是「借課」;在各縣市函覆結果中,3分之1學校在「依課綱授課及課表規定授課」部分仍有待改善,且4分之1學生表示曾有被「借課」,除了音樂、童軍、健康等科被借用來上英文、數學等考科以外,彈性課程實行率亦偏低。

    監委葉大華曾因教育部督導教學正常化不力,提出糾正案。資料照,廖瑞祥攝


    該份報告也指出,「升學主義與考試領導教學之現況至為顯灼,教師亦受制於家長要求學生成績與授課進度之壓力,難以抵抗主流升學主義壓力而遂行借課行為。」

    榜單決定招生 學校「牽涉生存誰敢不拼?」

    「家長不會說你有沒有做生涯試探,是看榜單決定的。」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秘書長黃琪媛本身也在國中任教,曾擔任輔導組長的她指出,面對課綱各式多元發展的理念,國中仍然必須面對會考壓力、計較有多少人考上當地一中,儘管學校都會撰寫彈性課程的課程計畫,但當課程時數不夠時,這些課程就會被「技術性運用」。

    「均衡發展很重要、探索自我很重要,但家長看不到這些。」阿任(化名)在桃園的國中擔任導師,踏入教職已有15年經驗,他指出,尤其在少子化衝擊下,國中學校也開始有招生壓力,「我們要跟私校競爭,不太可能完全不管(會考成績)。」

    一名北部的課程督學無奈告訴《太報》記者,每次他們告訴學校要落實課程,往往得到就是「難道我們就不顧升學嗎?」儘管如今會考題目已經有改變,現場教師的思考仍無法改變,原因在於國中的學生會在學區內流動,假若招生不佳,老師可能面臨超額(註),偏遠地區更可能因此失去飯碗,「牽涉到生存誰敢不拚?」

    註:超額即是指當一所學校學生過少,導致教師人數超過法規規定比例時,便有教師面臨須被轉調的情況。

    基層國中教師指出,會考成績往往牽涉招生,學校因此不敢大意。資料照,廖瑞祥攝


    另外,各地教育局處力拼「減C」也成為壓力。阿德(化名)是台南偏遠地區的學校主管,他指出教育局會檢討各校每年會考拿C成績的學生比例,並對學校進行輔導,當他想推動課綱時,老師反倒會擔心無法提升學生成績;他強調,培養基本學力固然重要,「但把成績看太重要,反而忽略小孩的發展,老師就很簡單,買兩本題本,禮拜一到五都拿來刷題。」

    課綱「鎖死」時數 教師無奈:只得借課趕進度

    在升學的壓力下,基層老師對於彈性課程無法執行,則認為背後還有教學時數不足的壓力。

    過去九年一貫時期,各領域每週上課時數是以比例劃分。每週用來「上課」用的領域學習節數,國中前2年共有28節,國三則為30節,其中20-30%屬於語文領域,而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6領域各佔10-15%。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何俊彥也任教於國中,他說明,比如社會科換算下來,大概就是每週3-4節課,可以讓科內自由調節,像以前國二歷史因為中國史內容多,歷史、地理、公民各分配一節課後,多的一節課就給歷史,九年級則因為要教世界地理,變成地理有兩節課,「現在108課綱後很多節數是鎖死的。」

    108課綱的課程時數是一個明訂的數字,比如社會科3節課、自然科3節課。

    新舊課綱國中課程節數比較。


    何俊彥說明,過去各校會按師資結構跟課程難度調整節數,但如今都被固定甚至壓縮,尤其考科面臨進度壓力,若是遇到校外教學、校慶、運動會或颱風假時,就會有更大的壓力。

    減少後的課程時數要拿來做什麼?108課綱還有其他重點:國一、國二每週必修一堂1堂本土語言課,而生活科技、資訊科技也獨立成單獨領域,每週共有2節課程。

    阿任指出,像他教的理化,以前可以跟地科借時間,但現在自然科時數都縮減,雖然課綱有將課本內容減少,但還是需要補充,所以授課時間不充足,主管機關都會說彈性課程不該跟學科掛鉤,「但這無法反映在會考上」,認為不少學校借課上進度的肇因就在於此。

    教育部:訪視發現近8成學校落實教學

    對於種種情況,何俊彥總結,儘管「什麼樣的高中比較好」這個問題難有特定標準,但明星高中考上前段大學的人數依然較多,因此國中會想拼成績為主,就會有課程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但他認為,隨著少子化加劇,有些地區真的可以完全免試入學,會考成績不再是入學關鍵因素,此外教育部也有認真督導、訪視,「我相信會慢慢改善」,只要再透過《私校法》嚴禁私中篩選招生、落實正常教學,就有機會好轉。

    何俊彥(左)認為,隨著少子化及教育部督導,相關情形已經開始改善。資料照,高教工會提供


    對於地方緊盯「減C」,他也呼籲,有些學校考C的學生較多,不見得是老師不認真或不會教,這些學生可能是學習弱勢,或得到的教育資源較少,或單親、隔代教養,甚或家庭失能,甚至有些地方是當地幫派等干擾因素多,加上偏遠地區學校代理教師比例高,要協助他們,其實要投入更多除了教學以外的資源,在教育局之外,也應結合社政、民政等單位合作。

    對課程落實現況,教育部國教署則說明,已於2024年5月訂定發布「國民中小學正常教學督導辦法」,請各地政府對所轄公私立國中每學年進行無預警實地視導,視導結果公告於網站並報部備查;另國教署每學年度也至少抽訪10%公私立國中訪視,112學年度訪視99校,多數學校均能落實正常教學,部分私立學校落實正常教學比率則有低於5成的情況;各地方政府視導結果,則有近8成學校能依課程綱要及課表規定,落實領域課程教學。

    課綱銜接不良 高一生:有人選修擺爛

    未能落實的課綱理念,會造成哪些影響?劉軒睿直言,進入高中後,面對多元選修、自主學習時間等課程,差距跟國中相較非常大,國中小都在寫作業、考試,「現在突然要決定自己想上什麼課、對什麼有興趣,有些人無法適應,就會擺爛」,他觀察周遭同學,面對同樣困難,一批人會很積極找老師求教,但另一外一群人則是指希望有人告訴他怎麼做,非常被動。

    教育部指出,目前各地政府視導發現,近8成學校落實課綱及課表教學。資料照,廖瑞祥攝


    高雄中學校長莊福泰則表示,如今國中課綱強調實驗、實作,但他觀察這幾年高一學生的手作能力反倒下降,比方實驗前天秤要歸零、如何量取液體都要重新教,原因可能是國中雖然課程種類變多,但課程時數減少,造成都僅能淺嚐、無法深入,對此他也呼籲,課綱應該就此部分微調。


    時序跨入2025年,113學年度走過一半,儘管教育部長鄭英耀去年上任後強調,法規無規定課綱10年必須重修,微調即可;隨著課綱走過5年時光,或許正是時候重新檢視理想落實的幅度。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