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青山宮已有百年的歷史,不僅是台北重要的在地信仰,更是艋舺人的生活寄託。每年農曆10月23日的青山王聖誕日前後,青山靈安尊王便率部將進行轄區夜巡暗訪, 空前的場面被稱作是台北三大廟會之一,更已登錄為台北市民俗文化資產。
青山靈安尊王暗訪出巡轄區街道巷弄。(楊翔名攝影)
青山宮裡面供奉的青山靈安尊王,是泉州惠安人的地方信仰,由於民眾認為是青山靈安尊王顯靈,協助弭平多起瘟疫,便開始舉辦「青山王祭」感謝祂的恩澤。2003年台灣爆發SARS疫情時,青山王更破例不在誕辰期間出巡遶境,疫情也確實在青山王遶境後逐漸緩和,可見其在艋舺社群的影響力,及其安定民心的作用。
一年一度的青山王祭典讓萬華沉浸在喜氣的氛圍;百年傳統的青山王祭都是靠口傳延續傳統,無法完整記錄,因此今年廟方希望透過青山王祭紀錄祭典找回最初的傳統之美。「找回傳統」為今年青山王祭典的主軸,最大亮點就是:時隔三十年,真人扮演的陰陽司再度現身艋舺!
由真人扮演陰陽司,找回時隔三十年的文化傳統。(楊翔名攝影)
時隔多年能夠再次見到傳統的青山王祭典,讓許多老艋舺人歡喜期待,青山王祭典能回到古早的記憶中。
住在艋舺一輩子的蔡先生,在艋舺的小巷裡與太太經營著一間柑仔店,那天下著大雨我們挨著蔡先生柑仔店的簷下聽他說著這幾十年來,他從未缺席青山王祭典。「靈安尊王經過我家門,我當然高興啊!」看他的笑臉綻放在冬季的斜雨中,手拿著大龍炮示意要我們注意:青山王來了!
艋舺居民虔誠迎接青山王駕到。(楊翔名攝影)
在青山王祭典中,若突然場面靜默,聽到陣陣鐵鍊聲,就是代表著青山王的駕到,這陣陣鐵鍊聲,是出自青山王的駕前護衛「青山宮八將團」。「青山八將」可以說是台灣最古老也最遵循傳統的陣頭,一年只出軍一次,團員們年齡落在三十至四十歲,平時皆有各自的工作,有別於一般陣頭,青山八將不接商演,只在青山王祭典這三天出陣,保護靈安尊王,保持著最傳統、最原味的陣式。
值得一提的是,青山八將依舊維持著「延香」這個古老的傳統。在遶境開始前,由團長手持清香稟報尊王,再將香插在八將頭盔上,遶境過程中不能讓香熄滅,不過青山八將皆為肉身將,若有需要離開崗位,另一人就要拿著香和刑具站在原將軍站的位子上,等到肉身回來,再將香插回頭盔中,如同神靈歸位本尊,意義非凡。
青山宮八將團延續古老的延香傳統。(陳麒文攝影)
暗訪那兩天陰雨不斷,卻澆不熄所有信眾的熱情,整個艋舺恍如不夜城。「我們是因為喜歡艋舺在地文化,才聚集吹哨角,這算是主因。不過基本上還是需要熱忱,因為一天下來吹哨角的時間太長,有時候甚至會到凌晨三四點,沒有熱忱無法持續。」艋舺青山宮哨角團的團長是個七年級生,從小就在靈安尊王的庇護下成長,因此他對於吹哨角的所有熱忱,皆是來自於對靈安尊王的尊重以及艋舺人自豪的在地精神。
年輕一輩傳承了青山宮哨角團,不畏風雨,越戰越勇。(陳麒文攝影)
青山王暗訪遶境活動至今持續一百多年,在繞境隊伍中,常看到許多年邁的長者,不畏風雨扛著神轎、腳踏草鞋,堅持踏遍每個萬華的角落。這些在地的艋舺人從小到大就是接受這樣的文化傳統,因此只要時間一到他們就會聚集在一起,各司其職,要將艋舺人的精神傳承下去。
不論是青山八將團或是青山宮哨角團,都認為承襲傳統、發揚在地文化需要更多的重視。而對於所有艋舺人來說青山王祭典是一份共同的美好回憶,訴說著以艋舺為傲的情懷。
大雨依舊前來參拜的年邁長者。(楊翔名攝影)
艋舺是台北最初興盛、發源的所在,物換星移,漸漸沒落,年輕人湧入潮流時尚的東區。而西區,這個孕育台北三百多年繁盛的初地卻淪為「媽媽的故鄉」。近年政府與文化保育工作者積極投入文化保育,今年的青山王祭典更是擴大舉辦,期盼透過「找回傳統」能讓更多台灣人認識、理解,進而欣賞台灣傳統文化之美。
政府積極投入青山王祭典的文化保存。(楊翔名攝影)
而當今台灣獨特的宮廟與廟會文化常被扭曲為「環境汙染」、「低俗」等負面形象,在沒有試著認識理解前,便急著貼標籤。身為台灣人,我們更應該思考在這美麗島嶼上的獨特文化,為何能成為台灣重要文化資產以及在地人記憶中不可抹滅的歷史意義。
台北三大廟會之一青山王祭,是我們台灣值得驕傲的獨特文化。(陳麒文攝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