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Mulas。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台灣黑熊數量正穩定上升,活動範圍也逐漸下探,有時會出現在淺山甚至是平地。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16)日公布監測數據指出,無論是中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區,黑熊發現紀錄均呈現明顯增長趨勢,族群「不再只是山林的憨萌象徵」,而是逐步接近人類生活圈的壯碩生靈。林保署提醒,黑熊保育工作進入新階段,最重要課題是「人熊和平共處」。
林保署統計,2011年至2025年間全台已累積2034筆發現黑熊出沒的紀錄,從過去的玉山地區擴展至北部的雪山、南湖大山,南部的北大武山也有分布紀錄。與2018年以前相較,2018年後黑熊出現的縣市數量雖無增加,但分布的鄉鎮數從17處擴增至27處,涵蓋區域愈來愈接近12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和淺山地帶,代表黑熊族群正在自然擴展。
黑熊生態服務給付巡守。林保署提供
保育署自2015年起設置了全台野生動物監測網。自動相機也監測到,黑熊出現的相對豐度(OI值)顯示族群正在逐年穩定成長,比率從2018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8.9%。顯示在台灣森林棲地逐步修復、非法獵捕管制加強的背景下,黑熊族群正逐步復甦。
林保署署長林華慶指出,台灣黑熊在台灣並無天敵,過去因森林開發、違法獵捕與非蓄意的誤捕等人為因素,導致數量稀少,形象經常被過度可愛化,但隨著台灣森林棲地顯著改善,截至2025年,國有林的森林覆蓋面積達142.9萬公頃,比2015年多出2.2萬公頃,這包含了收回的違法占用林地與復育林地等,間接讓包括黑熊在內的野生動物棲地更為穩定,台灣黑熊的族群更是逐漸壯大,黑熊將不再只是人們眼中的V字斑紋吉祥物,而是現實中體重最高達150公斤、行動迅速、不冬眠且日夜皆動的森林掠食者。
對於黑熊遭非法獵捕的情況,保育署坦言難以完全掌握,雖然過去常有熊膽、熊骨被用於藥材市場,但經多年宣導與執法後,市場需求已大幅減少。
至於誤捕情形,則是山區常見的狀況。不論是農民或原住民,為防山豬等動物入侵常會使用金屬套索,卻也可能誤傷黑熊。保育署表示,若黑熊遭誤捕但沒被及時通報,往往是因為民眾擔心觸法,選擇銷毀證據。
因此,自三年前兩隻黑熊意外死亡事件後,保育署開始大力推動「誤捕黑熊免責通報」政策,並推廣改良式獵具與生態補貼。截至目前,已有14隻受困黑熊因通報而獲救,其中10隻已順利野放回歸山林。
林林保署強調,黑熊正逐漸走入人類生活圈的邊緣,未來黑熊保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協助社會轉換思維,從單純保育,走向如何與壯碩的野生動物和平共處。未來人熊接觸機會將增加,建立正確認知與行為準則是社會整體的責任。除了持續與在地社區合作,保育署也加強落實「食物管理」,如移除誘引黑熊的垃圾、殘食、飼料,並輔導禽舍、蜂場加強防護設施,降低黑熊侵擾風險。
林保署補充,台灣黑熊成年體長約110至190公分,體重可達60至150公斤,具極為敏銳的嗅覺,晝夜均會活動,無冬眠習性,且擅長爬樹與涉水,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30至40公里。一般而言,黑熊並不主動攻擊人類,但若人類行為干擾牠們,例如靠近、驚擾、奔跑或試圖接近幼熊,都可能引發防禦性攻擊。
林保署也坦言,誤捕仍為黑熊生存的隱憂。部分山區仍常見金屬套索用於捕捉山豬等動物,卻意外誤傷黑熊。為此,近年政府推行「誤捕通報免責」政策,並推動改良式陷具與「黑熊生態服務給付」,3年來已成功救援14隻黑熊,其中10隻順利野放。
林保署呼籲,民眾在野外若目擊黑熊,應保持冷靜、安靜撤離現場,切勿奔跑或大動作引起注意。如發現小熊,更不應出於好奇或憐愛而接近或餵食,因為母熊可能就在附近,容易因保護幼獸而出現攻擊行為。
除了提高警覺,林保署也指出,人類活動對黑熊覓食行為的影響不可忽視。由於黑熊是機會主義覓食者,若經常在野外找到垃圾、廚餘、食物殘渣或農舍飼料等人為吸引物,就容易形成依賴、降低對人類的戒心。為此,林保署近年積極推動「移除誘因」政策,要求農村與登山活動者妥善管理食物殘留與廢棄物,避免無意間吸引黑熊靠近人類聚落。
林保署強調,與其將黑熊視為潛在威脅,不如思考如何建立安全距離與合理互動。現階段黑熊族群雖有成長,但仍須持續觀察與投入保育行動,尤其在人熊互動邊界愈加模糊的情況下,推動地方社區參與與教育,是確保人熊共處的關鍵。
同時,透過技術與設備加值,如擴大監控相機部署範圍,2025年於淺山與平原地區再新增346具監測相機,將加強對族群數量與活動的預警系統。針對有可能持續接近人類活動範圍的黑熊個體,保育署也規劃提升照護能力,評估野放風險,並導入更多嚇阻與行為修正措施。
保育署最後強調,黑熊是台灣陸地上最高階的掠食者,同時也是生態健康的關鍵指標。未來黑熊與人類的接觸勢必日益頻繁,山村部落也將成為與黑熊最密切接觸的第一線。因此,林保署將與地方合作強化保育與防範措施,讓居民安心生活,也守護台灣黑熊長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