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委員會議,衛福部次長周志浩進行報告。翻攝「賴清德」YT頻道
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今(5/22)天召開第四次委員會議,衛福部次長周志浩在報告時表示,「國人不動」的情況相當嚴重,在3大年齡層皆低於WHO標準,所以未來會依據4大策略提出改善規劃,希望在2030年,「身體活動」的人口數能夠比2021年增加15%。他強調,如果大家都運動,政府可以減少衛生保健支出1至3%,也能預防高血壓、降低糖尿病發生率。
周志浩說明,根據國際上的定義,運動有分三種:第一種是「身體活動」,只要任何經由骨骼肌消耗能量所引起的肢體移動,「身體動,有消耗能量,這就算是身體活動。」第二種是「運動」,意思是有計畫性、架構性、重複性與目的性的身體活動,就可以稱之為運動。第三種是「競技運動」,也就是具有競技性質,且符合公平競爭原則的活動。
周志浩指出,根據WHO的報告,即便是低強度的身體活動,還是有莫大益處,像是降低慢性病機率、減少14%總死亡率、預防高血壓、降低糖尿病發生率等。他說,在心理層面,身體活動可以減少焦慮、幫助睡眠,而且提升學習能力、察覺能力,同時減少失智風險。
周志浩表示,在經濟層面,如果大家都運動,政府可以減少衛生保健支出1至3%;在軍事層面,美國就有1/3年輕人因過度肥胖導致無法服兵役,連帶影響兵力問題。
周志浩說,WHO針對各年齡層都有提供身體活動量的建議,比如兒童和青少年每日至少6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運動,所謂中等強度就是「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高強度則是「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時,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說話。」他表示,成人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長者則是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每週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運動。
周志浩指出,「國人不動」的情況相當嚴重,在3大年齡層皆低於WHO標準,所以衛福部將參考WHO提供的四大策略:營造社會氛圍、建構支持性環境、提升人民自主健康意識,以及整合資訊系統,從而提升國人的身體活動。
在營造社會氛圍,周志浩表示,政府將訂定全民健走日、登山日、自行車日等活動。在建構支持性環境,周志浩說,政府將整合都市計劃以及交通政策,特別是在城市建置行人、自行車空間,另外也會盤整全國步道,建構安全友善步道路網、建立步道分級,比如農業部會整建及維護133條、共603公里的步道系統。
在提升人民自主健康意識,周志浩說,衛福部將身體活動納入體健課綱,也會把身體活動加入衛生單位及醫療院所於提供醫療保健服務中。另外,政府會參考各地風景及人文特色,與在地休閒觀光産業及文化活動合作辦理健行等各式活動,比如健康達人挑戰賽、馬拉松、三鐵、媽祖繞境等。
在整合資訊系統,周志浩表示,未來將整合國家身體活動指南、台灣騎跡、自然步道資料、i運動資訊平台等資源資訊系統,提供個人化運動資訊及健康數值;另外,也會將身體活動融入教育體系及公共政策。
最後,周志浩表示,衛福部目標希望在2030年,「身體活動」的人口數能夠比2021年增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