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將舉辦重啟核三公投,已在5月全面停機的機組是否可能恢復運轉?洪敏隆攝
核電存廢一直是台灣社會爭論不休的議題,今年(2025)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停機除役,象徵台灣邁入「非核家園」,但3天後立法院在藍白優勢人數下通過民眾黨提出的重啟核三公投,將於8月23日舉行公投,究竟核三該不該重啟,在地民眾是怎麼看?正反意見怎麼說?街頭的兩塊疏散指示 見證核三40年歲月與未解的安全難題8月5日,記者南下來到國境之南,從恆春轉運站步行至民謠館途中,看到兩個「核子事故疏散避難」指示的設施,一個是恆春國中周邊老舊斑駁、字面都已掉漆看不清楚的指示牌,一個是貼在文化路一處矮牆上,看起來還很新的「城南核安全核子事故疏散避難路線圖」;前者就像見證核三廠已歷經40年的風霜歲月,後者則是提醒核電一日未停,疏散避難意識不能忘!
恆春的核安疏散指引標誌字面脫落,見證核三廠已經40年的風華歲月。洪敏隆攝
走在恆春路上,到處可見如這個矮牆所張貼的疏散避難圖。洪敏隆攝
當天在民謠館有一場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的「國境之南、你可以不核作」座談會,主持人是深耕恆春半島偏鄉教育40多年的屏南社大前校長江國樑;擔任過滿州、僑勇和恆春國小3所小學校長的他,之所以堅定反核是被德國前總理梅克爾談非核時說過的「要做負責任的這一代」所感動,「身為一個教育者,要對下一代負責任,這一代不應該把還沒辦法處理的核廢料問題,丟給下一代,而且是一代接一代。」
江國樑說,40年前,政府硬把核三廠塞給恆春人,幸好老天保佑,40年安然度過也盼到停機除役,現在卻有政黨因為政治利益,要「其他人」決定核三廠要不要繼續留在恆春使用,公平嗎?他在屏東不斷倡議呼籲大家好好思考,不能只聽一半、說一半、做一半,每一種能源都需要付出代價,只是這代價「你能不能承受?要不要承受?」,當廠區位在危險的斷層帶,還有另一難解問題是「核廢料」,是否要為圖自己這一代方便,把燙手山芋丟給下一代,「缺乏身教,又怎麼教育下一代?」
在恆春半島教學服務40年的江國樑,向民眾倡議反對重啟核三,強調「要對下一代負責任」。洪敏隆攝
藝師「思想起」 想到台北拉布條盼聽恆春聲音恆春民謠藝師徐吉福年輕時在外地工作,聽見恆春民謠時便想起故鄉,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思想起》,這裡(恆春)是他最愛也要保護的地方,然而,台北距離恆春太遙遠,他擔憂很多人聽不見在地聲音,即便公投結果無法預測,他也希望邀在地人到台北拉布條「讓他們知道有恆春人不同意重啟核三」;他還反諷說,還是乾脆到台北拉布條「同意重啟核一、核二?」
前恆春鎮鎮長陳文弘觀察,核三重啟公投在恆春鎮的氣氛沒有很熱絡,即使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8月2日到恆春辦公投說明會,附近商家都說不知道,「以為是在慶祝父親節活動」,他認為較積極贊成重啟的是原本接電廠生意的承包商,或在核三廠的員工,擔心沒有重啟就沒有工作。
恆春很多反對重啟核三的民眾,不希望其他地方民眾幫在地人決定命運。洪敏隆攝
雖然核三廠對恆春半島四鄉鎮居民,既是嫌惡設施,卻也是很重要的「社福金雞母」,因此當今年5月核三要除役時,曾經引發地方反彈希望有機會延役,不要影響到回饋金。不過,核一廠除役時,台電就有訂定《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及核電廠除役完成前回饋要點》,核三廠也比照規定,除了25年除役期間,原先核電廠每年發電量1%的電費補助公所,取3年穩定平均值繼續發放外,「核廢料貯存回饋金」及「地方生活扶助金」仍維持,今年端午恆春鎮公所也按往例在端午節給人瑞3.6萬元禮金紅包。
不過,陳文弘直言,過去鎮公所若要額外辦活動或是蓋活動中心,還要跟台電爭取促協金補助,要看台電臉色「很沒有尊嚴」,在核三停機除役後,是否還能申請到是未知數。在5日座談會後,就有人跟記者透露,現在支持重啟最力的一些在地政治人物,仍到處跟鄉親說「回饋金沒了」,就是因為「檯面下」的補助變難了。
反核老將轉變? 「沒變的是政府極權」曾經北上到立法院公聽會表態支持核三重啟的現任恆春鎮長尤史經強調,睦鄰經費對於恆春鎮的弱勢團體,包括農漁民、教育有很大的幫助,但支持延役不是為了睦鄰經費,電力是國家的一個經濟動力的來源,是為了國家強盛。他強調核三廠從民國60幾年開始興建,40年運轉期間,恆春鎮民也經過無數的抗爭、抗議,現在鎮民了解核能設備已經發展到可以安全使用,應該關注焦點是如何在完整管理下,確保核能安全。
過去堅定反核的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這次卻支持重啟核三,他說「廢核的立場沒有變,但不應該是2025年走向非核」。他說,當年用核是威權世代,老百姓沒辦法說不,反核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在反極權,如今進步到民主社會,核能發電應該被好好討論,何時要停也應該經過全民討論,但政府還是抱著「老子說了算」,跟極權社會沒有差別。
洪輝祥強調,當初民進黨政府訂定非核家園目標是綠能占比達到20%,可是政策跳票沒有達標,停核的時程也應該跟著延後,如果怕地震風險,就應該要積極做好各種準備,而不是現況因為光電發展「搶山搶林」,政府該推的屋頂太陽光電卻不積極做,讓肺腺癌成為癌王,過度仰賴火力發電,影響國人健康。
核三廠當年的選址是極權時代,未經人民同意就設在恆春。洪敏隆攝
重啟還是延役?四大爭議環環相扣今年5月核三廠2號機除役前夕,立院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放寬核電機組申請換照規定,已經停機的核電機組也可以申請「重啟」。但是,提案公投的民眾黨在記者會或地方宣傳時,都不是用「重啟」而是「延役」。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舉國際上已有很多核電廠延役的案例,甚至很多已安全運轉超過 60 年,延役並非無先例可循;清大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問:「全世界417座核電廠有160座超過40年,我們只用了40年,為什麼不用?」
反對重啟核三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強調,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停止運轉後,台灣就沒有用過1度核能的電,「這是公投重啟,不是延役!」,就好像一部很複雜的老車已經報廢,卻要重新申請繼續使用,「全世界沒有一座已經除役的核電廠,還要重啟的案例」,更質疑公投主文說「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是假議題,那為什麼還要每年疏散演練?「上帝也不敢保證沒有安全疑慮」。
重啟核三與否,時間、成本、安全與核廢是四大爭議,每個爭議環節甚至相扣。重啟核三要花3年還是10年?趕得上用電及淨零需求?重啟核三的聲浪再起,關鍵在於綠電進度落後,在AI浪潮下台灣用電量成長備受關注,又要達到國際間對淨零碳排的要求,支持者認為在需要穩定及相對低碳電力下,核電應該是不可或缺的「選項」。
但是,重啟核三需要耗費多少時間,能夠趕上「用電需求」嗎?葉宗洸認為,核三廠2部機組停機時間不長,1號機停機約1年,2號機剛停機不久,可以適用過去的安全維護,他估算安全檢查的技術層面需要1年時間就夠,訂購新核燃料則要1至2年等待期,估計重啟最多不用3年時間。
李根政說,2009年馬英九執政時期,台電曾提出核一廠延役申請,到2016年耗時7年仍無法完成審查,最後只好撤案,若核三廠要提重啟計畫,從審查、核可、機器老化要重新採購到安全測試,加上威權時代未經環評的核三廠是否重啟該做環評都應該要嚴謹看待,時間並未如擁核方樂觀,國外如法國核電廠的延役,補強工程平均花費10年。
從300億到3900億 核三重啟成本評估落差大重啟核三需要花費多少成本?葉宗洸指出,過去台電曾初步估算核三延役為每部機組150億,合計300億元,不過,屬於壓水式反應爐的核三機組,若要更換蒸汽產生器相對就會較貴,價格約需要百億元,但全世界很少有相同機組需要替換的案例。
李根政舉美國加州的魔鬼谷(Diablo Canyon Power Plant)核電廠,跟台灣核三同樣是西屋公司的同樣機型,運轉40年後申請延役5年的代價成本,是高達3900億台幣,這種高成本、低報酬的投資,台灣真的需要嗎?
地震與斷層陰影 核三地質風險引核安疑慮反對重啟核三的最重要論述是「安全」,核三過往有很多不良的核安紀錄,最嚴重一次是2001年3月18日,發生台灣核電史上最嚴重的「3A事件」,電廠「全黑」喪失所有電源達2個小時8分鐘,差點導致爐心融毀的重大核災,屬於核安嚴重的「第三類A級緊急事故」。更令地質專家擔憂的是核三廠區的地質風險。
台大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說,核三廠周邊不僅有多條斷層,且斷層穿越廠區的路徑清晰且不可避免,突顯核三位於高度地震活動區域的事實。核三廠所在地是一個構造活躍、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區域,斷層與褶皺結構發育明顯,有明確的活動潛勢。放眼全球,幾乎沒有核電廠選址於曾發生褶皺與傾動變形的更新世岩盤之上,也突顯核三廠選址的高度地質風險。
核三廠最大爭議是位在斷層帶,地質學者認為有高度風險。洪敏隆攝
陳文弘說,恆春曾發生兩次大地震,1959年8月15日的7.1級地震及2006年12月26日的6.7級地震,曾有房子倒塌及人員傷亡,且恆春曾經有一年破800萬的遊客,如果未來風華再現,卻發生大地震造成核災,該怎麼應對?這是贊成重啟者該好好思考的「風險」問題。
事實上,
日本很多在311大地震後暫時停機的核電廠,雖然這幾年陸續申請重新運轉,但敦賀核電廠2號機因距活斷層僅400公尺而被官方否決,因為日本核能復興還是有相關配套,像是30年以上的老電廠,每10年就要進行一次老化安全審查,對於在斷層帶上的核電廠,更是嚴格審查該不該運轉。葉宗洸認為,福島核災後台電進行「地震危害再評估」總體檢,核電廠結構的耐震係數都達到0.6至0.7g,且台電有「斷然處置措施」,核電廠冷卻失效1小時內就會爐心熔解。
重啟核三公投,即使通過,也要經歷幾年時間才能重啟運轉。洪敏隆攝
核廢料70年仍無解 公平正義問題要正視對於核廢料問題,李根政認為核電發展70年,技術專家從1957年就說「總有一天科技可以解決」,現在過了將近70年,都已經從上太空到AI時代依舊無解,找不到最終處置廠,就一直放在核三廠,對在地居民是違反公平正義。
李敏認為問題出在民進黨政府對於核廢處置,沒有積極作為,像鄰近韓國就已選定慶洲為最終處置場,得到當地民意支持,因為除了31億美元回饋金專款專用,更將國營電力公司總部搬去當地,帶動在地工作機會。
公投效力僅兩年 台灣能源政策路線仍待全面盤整核電的使用牽涉風險、經濟、能源安全等面向,也跟近年綠電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衝突不斷、弊案頻傳,讓人對綠電開發產生質疑有關,
不論重啟核三公投的結果如何,因為公投效力只有兩年時間,也不代表公投即使通過,核電就會復興,而是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完整的能源政策思辨,找出對台灣最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