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顧爾德專欄:川習會要上場,會出賣台灣嗎?

    2025-09-24 12:00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川普將於明年訪中,圖為兩人於2019年6月29日會面畫面。美聯社
    美中關係在9月中旬一下子活絡起來。14日美國財政部長班森(Scott Bessent)、貿易代表葛里爾( Jamieson Greer)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首席貿易談判官李成剛等人在西班牙馬德里會談,雙方就 TikTok的協議達成框架共識。這為川普(Donald Trump)與習近平19日的通話奠下基礎。在川習通話後,美國眾議院議員代表團於23日訪問中國,拜會中國總理李強與國防部長董軍會談,這是2019年以來美國國會議員首度組團訪中,而過去幾年來國會一直比行政部門更高舉反中大旗。

    川普否決對台軍援 華郵:這次更具殺傷力

    在美中熱絡互動的同時,出現幾個對台灣具威脅性的訊息:最新一項是中國官媒公布福建號航空母艦完成了改良版艦載戰機殲-15T、第五代隱形戰機殲-35和艦載空中預警機空警-600電磁彈射升降的影像,這被視為解放軍戰略投射的重大進展,也代表著其遠海防衛能力走向成熟,初步完成了可與美軍相較量的海軍航空體系。福建艦一旦成軍將改變美中在台灣海峽、南海、第一島鏈的戰略競爭態勢。這對台海安全當然是一個警訊。

    2025年9月23日,新華社發布中國第三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福建艦」的艦載機起降畫面,圖為殲-35匿蹤戰機準備起飛。新華社/美聯社


    相對的,在川習通話前,川普政府拒絕批准一項約4億美元的對台灣軍援案,被認為是為了讓中美會商更容易取得協議而做的讓步;川普政府官員的說詞則是台灣很有錢,應該自己買武器不需要靠軍援。《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引述知情人士指出,這是美國對台政策一個逆轉,這筆援助比過去幾輪對台軍援「更具殺傷力」。川普這個作法也是其「把外交當買賣」風格的延續,不過就像川普許多決策一樣,《華郵》指出,取消對台軍援的決策還是有轉圜的空間。

    美日韓外長聲明挺台 顯見川普政府態度曖昧

    香港《南華早報》(SCMP)9月20日則指出,川普2.0以來美方陸續有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已知的通航至少3次,但美國不再高調宣揚以免刺激北京;美方藉通航行動強調台海不是中國內水,美方軍艦擁有自由航行權。最近一次美艦通過台海是驅逐艦希金斯號(USS Higgins)與英國巡防艦里奇蒙號(HMS Richmond)在9月12日航行通過台灣海峽,台灣中央社向美軍印太司令部求證時獲得證實,美方強調「台灣海峽的航行與飛航自由不應受到限制」。

    中國雖然不滿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但因美國低調處理,北京公開譴責的頻率和力道也減弱了。《南華早報》一直有不少有關中國的獨家新聞,但所有權變更後立場也是明顯「向中靠攏」。

    對台灣較正面的消息是,美、日、韓三國外長23日於紐約會談後的聯合聲明中對台海局勢做出表態,關切台海附近「日益頻繁、具有破壞性的不穩定活動」,並表達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嘗試。 他們也強調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與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行使「自由航行與飛越權利」。同時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適當的國際場合。 不過聲明中完全沒有直接點名中國。

    顯然川普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採取用曖昧態度:一方面口頭上強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表達對台政治承諾,包括國務院系統首度提出類似「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聲明,以反駁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聲索;另一方面卻低調處理對台灣的軍事支持,以避免刺激北京。在北京持續加強對台軍演之際,這種作法也被批評為「口惠不實」,讓人擔心台灣問題可能成為川習會討價回價的籌碼。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中)與日本外務大臣岩屋毅(左)和南韓外交部長趙顯(右)日前在美國紐約市舉行三國外長會議。路透社


    川習通話聚焦TikTok MAGA派又能繼續鼓吹民粹

    不過,川習通話後雙方公布對會談的說明中,都沒有談到台灣。反而是TikTok議題成了這次電話會談的重點。TikTok不只是個商業議題,它涉及數位資料保存的安全、對資訊傳播的操控,也涉及美國憲法、法律對言論自由的規範。而川普還有個私心──從他剛去世的忠實盟友柯克(Charlie Kirk)的經驗可知,2024年初柯克才開始使用TikTok立刻大獲成功,他製作一些短影音在TikTok上點閱都逾5,000萬次。柯克透過TikTok不只擄獲年輕人的心,還吸引很多之前較少觸及的工薪階層。

    對民粹性格強烈的川普與MAGA而言,他們不會關心言論自由、也不在乎操控演算法,在乎的只是如何靠TikTok這麼好用的工具讓宣傳更有效力。而對中國而言,TikTok雖然是它可以擴展其軟實力(或銳實力)的法寶,但也是一個可以用來交換的籌碼。

    美中爭奪TikTok示意圖。路透社


    就目前的訊息可知,美中雙方達的協議是,川普政府找甲骨文等大企業投資TikTok US,這家公司獲得字節跳動(ByteDance)的授權取得演算法在美國市場的「授權使用與修改權」,字節跳動保留專利與源碼,但TikTok US可以重新訓練模型、調整推薦機制。而且收集到的用戶數位資料保存在美國的主機而非傳輸到中國。也就是說,中國保留了面子、仍擁有專利和核心源碼,也拿到部分裡子(廣告等商業利潤);美國拿到的裡子是用戶數位資料與演算法修改──MAGA民粹派未來也可以大大方方利用TikTok操控民意。

    美中對TikTok達成協議一個重要意義是,其他國家也可以要求中國依其模式分拆TikTok,那就不會得罪自己國家愛用TikTok的年輕選民,又可以防止中國的文化侵略。只不過,台灣不是美國也不是「正常國家」,若台灣向字節跳動提出這個要求,對方恐怕不會理你。

    美議員訪中涉及私利 研判國會仍然挺台

    川習通話後雙方公布對會談的說明中都未提及台灣,但這不代表兩人沒有談到台灣。而且接下來川習兩人要在10月底南韓APEC舉行場邊峰會,明年川普還計畫訪中,兩人必然會觸及台灣問題。日本媒體包括《讀賣新聞》與《日經》都引述中國消息人士的話稱,北京希望美國在川普訪中國前對外宣布「不支持台灣獨立」,以此做為訪中的前提條件。

    至於美國眾議員史密斯(Adam Smith)率領的跨黨派國會議員訪問團,此行被視為是恢復雙邊交流的「破冰」之旅。國會議員有自身多重複雜的公益私利, 例如史密斯是華盛州議員,波音飛機交易就是他所關切的。這次訪問團被看做為試圖穩定雙邊緊張關係踏出一步,與中方交流涉及的議題包括:市場准入、半導體、TikTok、軍事對話的恢復、南海與台灣等等。

    據瞭解,台灣方面早已掌握美國國會員這次訪中,也判斷不會因此改變美國國會支持台灣的態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18日才通過包裹法案,內容包括《台灣盟友基金法案》及《對台六項保證法案》這兩項對台友好的修正案,前者授權撥款協助台灣鞏固外交,後者要求將「六項保證」納入法律,且必須經過國會批准才得以更改。

    美國眾院軍事委員會中民主黨最高代表、眾議員史密斯(左)率團拜訪中國,與中國國防部長董軍會面。路透社


    中國對台野心掀論戰 一派形容有如「溫柔的熊貓」

    川普2.0許多對外政策朝令夕改,也讓台灣社會疑美論升高。而最關鍵的議題還是:張牙舞爪的中國到底目前對台灣的威脅有多大?最近美國重要外交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登兩篇期刊談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一篇是韓裔政治學者康燦雄(David C. Kang)和兩位香港背景的華裔學者Jackie S. H. Wong、 Zenobia T. Chan合著的〈中國不想要什麼〉(What China Doesn’t Want)。這篇立場很明顯較親中,強調華府誤解了北京企圖,其實中國在南海、台海的野心其實沒那麼大。

    作者認為,北京對台灣最重要戰略目標不是立即武力統一,而是防止台灣法理獨立;確保「不失去台灣」比「馬上拿回台灣」更重要。而北京採取的手段是經濟依賴、資訊戰、外交孤立與軍事嚇阻等。作者認為常態化軍演主要是用於威嚇而非真正準備攻擊,他們的結論是:美國要傾聽中國的需求,用合作代替對抗。

    康燦雄3人的文章似乎在把中國打扮成溫柔的熊貓,讓你忘了它的利爪。

    友台學者揭台灣優勢 正確領導就能生存

    另外一篇文章是由一向對台灣較友善的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前白宮國安會官員何瑞恩(Ryan Hass)與《華爾街日報》(WSJ)資深國安記者高登(Michael Gordon)合寫的〈沒有人失去台灣〉(Nobody Lost Taiwan)。兩位作者指出,台灣當前處境雖艱難卻相對安全。他們強調台灣有幾個優勢:致力軍事改革、採用「豪豬戰略」,投資非對稱國防以提升嚇阻力;社會韌性:逾9成民眾拒絕「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形成穩固的民主共識;科技籌碼:台積電與半導體優勢使台灣在全球經濟中不可或缺,成為美國與盟友的重要依賴。

    兩位作者認為,透過增加國防開支、在美國投資,並展現台灣是維護全球和平穩定的關鍵,台灣在處理與川普的關係方面掌握強大的牌可打。但他們也警告,這些還是無法提供萬無一失的保險,「以防範川普為了與習近平達成貿易協議或改善關係而在台灣問題上做出讓步的風險」。但是他們也指出,歷屆中國領導人都曾試圖讓美國領導人接受這樣的協議,卻都以失敗告終。習近平肯定也會提出類似要求,要川普承諾減少對台軍售,或正式明確表達美國反對台灣獨立並支持最終統一。作者說,即使川普或許也想藉此達成他夢寐以求的協議,但「台灣仍然擁有重要的自主權和充足資源來塑造自己的未來」。

    面對混沌局勢,作者認為,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是總統賴清德(圖)如何帶領台灣。總統府提供


    何瑞恩和高登的結論是,即使台灣面臨來自中國的嚴重威脅,以及華府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以及內部分裂,「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其領導人和人民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們能夠確保不僅繼續生存,而且繁榮發展。」

    老生常談的成語:天助自助、自立自強。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是總統賴清德如何帶領台灣、團結內部,對內對外重要議題都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這是台灣能在混沌局勢中平穩過渡、走向未來的真正關鍵。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