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遭到堰塞湖泥水沖入。翻攝爆料公社公開版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大量泥水瞬間湧入光復鄉,造成嚴重災情,部分民眾抱怨事前並未收到撤離通知。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保署)昨日(9/24)在臉書貼出因應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應變紀錄,指出8月曾和花蓮縣政府協商撤離,溢流當天則一共發布7次紅色警戒單通報花蓮縣政府。
根據林保署貼出的因應馬太鞍堰塞湖應變紀錄,林保署花蓮分署自7月26日起就成立堰塞湖應變小組,陸續完成查證、通報下游留意災害風險,以及空拍、風險評估、建立預警機制等作業,並於8月7日拜會花蓮縣政府,協商疏散撤離及應變作為。
堰塞湖溢堤前2天,林保署於9月21日上午11時先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發布黃色警戒與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依據政府指示採取避難措施;22日上午7時再度發布紅色警戒,並於上午7時、9時、中午12時30分三度發布細胞廣播簡訊,再次提醒民眾照政府指示採取避難措施。
到了溢流當天上午6時,林保署再次發布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避難,下午2時50分發生堰塞湖溢流後,林保署也於下午3時、4時30分再度發布細胞廣播簡訊。此外,林保署自23日0時起,當日共發布7次紅色警戒單通報花蓮縣政府。
林保署表示,由於堰塞湖堆積土方達2億立方公尺,向前延伸堆積起長達2,300公尺的壩體,經穩定度公式計算,水滿外溢前暫時沒有立即潰壩風險,然而一旦溢流,壩體會遭水流沖刷,而有加速破壞的風險,因此設定自然溢流、颱風或大豪雨導致溢流、規模超過5級以上地震、管湧等四種可能造成壩體破壞的情境,研擬警戒與提醒疏散機制。